看见自己,读懂孩子 ——《正面管教》第10章“你的性格对孩子性格的影响”读书笔记

一、你的“生活态度取向”是什么?“

生活态度取向”,指的是我们在感到压力、不安或面临挑战时,为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所采取的最熟悉、最本能的行为模式。这就像是我们在压力下自动调出的“默认程序”。这个取向的形成,源于我们童年时期的决定,从中可以看到哪些行为能让我们感觉自己是重要的、被接纳的。书中介绍了四种主要的生活态度取向:

1.安逸型(追求轻松与和谐)

2.控制型(追求秩序与掌控)

3.取悦型(追求认可与和谐)

4.力争优秀型(追求卓越与意义)

你可以判断自己更偏向于哪种生活态度取向?是哪种行为模式让你在最疲惫、最有压力时感到最“舒适”?

二、取向的双面性

每一种取向都像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

1.安逸型的父母可能善于创造轻松快乐的家庭氛围,但他们的“劣势”(在压力下过度使用的行为)可能是娇纵、降低标准,导致孩子学会用“哭闹”来达到目的。

2.控制型的父母可能善于建立秩序、确保安全,但他们的“劣势”可能是过度批评、专制,导致孩子要么反抗,要么盲从,缺乏内在驱动力。

3.取悦型的父母可能是体贴、友善的榜样,但他们的“劣势”可能是逆来顺受、委屈求全,让孩子学会讨好,或者因为看到父母的“虚伪”而心生反感。

4.力争优秀型的父母可能为孩子树立了高标准的榜样,但他们的“劣势”可能是说教、期望过高,让孩子感到压力巨大,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我们最大的优点,往往在压力下会变成我们最大的缺点,并且直接成为我们管教孩子时的“绊脚石”。 我们正在用自己最本能的方式,无意识地塑造着孩子的性格和行为模式。

三、我们的觉察与改变知道了自己的取向,然后呢?尼尔森博士给出了清晰的路径:从“意识到”走向“选择做”。

1. 对于安逸型父母,我们可以学习:

(1)设立界限,并和善而坚定地执行。

(2)教会孩子生活技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3)接纳并处理当下的不适,为了长期的益处。

2. 对于控制型父母,我们可以学习:

(1)放手,给孩子提供有限制的选择。

(2)启发式提问,代替命令。

(3)关注于共同解决问题,而不是证明自己是对的。

3. 对于取悦型父母,我们可以学习:

(1)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2)教会孩子“我的事,你的事,老天的事”这个界限。

(3)在给予时,要确认自己是心甘情愿的。

4. 对于力争优秀型父母,我们可以学习:

(1)放下过高的期望,接纳不完美。

(2)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3)安排专门的“欢乐时光”,纯粹为了玩而玩,不追求任何“意义”。

这一章不是在给我们贴标签,或者为我们教育孩子的问题找借口。恰恰相反,它给了我们一面镜子,让我们更理解自己,理解自己行为模式的根源,从而减少自我指责,把能量用在建设性的改变上;更理解孩子,当我们看到孩子身上出现我们不喜欢的特点时,我们能停下来想一想:“这会不会是我‘教’给他的?”这能极大地减少我们与孩子的权力之争;更理解家人,理解家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取向,能减少家庭摩擦,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改造,而是影响。当我们开始改变自己的“默认程序”,我们就在为孩子创造一个全新的、更健康的成长环境。孩子从我们身上学到的,将不再是本能的反应,而是有意识的选择。最后,用书中的一段话作结:“当你认识到自己生活态度取向的潜在影响时,你就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选择不同的回应方式,从而帮助你达到教育孩子的长期目标。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