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社会上急功近利的文化实在是太强大、太可怕了。
每个人都在问:年薪百万在北京是什么水平?多少钱能够实现财务自由?我们天天想的都是这些急功近利的话题。
现在人们对价值观做了一个排序,你会发现,在年轻人价值观中排首位的竟然是实现财务自由。当然,这没有什么问题,人人都有权利追求财务自由,但如果整个社会都把实现财务自由排在价值观的第一位,这就是一个问题。
为什么割“韭菜”特别容易?
我给这种行为起了一个名词——这不是作者说的,是我自己起的名词——叫作“实用性媚俗”。
什么叫实用性媚俗?比如我告诉大家,教孩子要放松一点,你不要打孩子,孩子的成绩没有那么重要,成绩不能决定他的一生。
我认为我这样说是对的,而且是很多书上讲的,我也是这样实践的,所以我讲给大家听。
很多人听了以后觉得不顺耳,说:“你这样说话,这叫‘撤梯子’。”什么叫撤梯子?他们会说:“你成功了,你不在乎你的孩子考得好不好,但我在乎。”所以,什么样的人说话更容易吸引到大家? 就是说这些话的人:“别听那帮专家瞎说,孩子的成绩就得盯死,因为他一生当中就这几年机会,错过就没有了。”这就叫作“实用性媚俗”。
如果我们的价值观仅仅停留在“实现财务自由”“让孩子出人头地变得更成功”等这些功利层面上的时候,你越是讲这种实用性媚俗的话,越是讲那些显得特别接地气的话,因为这些都是老百姓能够理解的话,所以传播范围更广,更多人愿意买单。
但教育的核心目的是改变,而不是迎合。
所以我不能讲那些让大家觉得很接地气的话,我就是要讲我从书里读到的、我认为正确的东西。当然这也会有局限性,但是作为一个老师,我们应该讲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给大家。
如果我们用实用性媚俗的方式去取悦人们急功近利的思想,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作者总结出来了三条“矛盾心理、疏离感和愤世嫉俗”。
你如果告诉家长“要把孩子盯紧”或者“在酒桌上一定要让孩子学会察言观色、会表现,就能连升三级”,家长跟孩子说了这些,孩子听了觉得很好去实践,但他很容易产生矛盾心理。
他按照家长的话做了,但做完觉得没那么好,反而越做越痛苦。你越教导孩子,孩子越糟糕。因为孩子所做的事和他想要追求的更好的生活是分开的,他越做越觉得没有意义,越做越觉得生活无趣,他会陷入不断骂人的状况中出不来,谁敢劝他向善,他就说这是心灵鸡汤,因为他习惯了愤世嫉俗。
这三种问题就是实用性媚俗导致的结果,希望大家能够明辨是非。这是社会上的急功近利风气。
接下来,我们再讲讲校园里的急功近利(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