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22.5.23,补记录周五到今天。
每到周五就是我的假期,周六周日开始准备新一周的工作。
碎碎念周五
周五恰好是520,一早收到了猴子的节日红包,正好吃到了猴子平台抢的鲈鱼、白蘑菇、豆腐,妈妈煮了鲈鱼汤,真是太美味了~
晚上约了猴子一起看音乐剧《我的遗愿清单》2017首映版,之前就挺想去看这部,但是又觉得故事情节没那么值得票价,这次线上免费看,应该是很值了。2个演员演全长,完全没有休息时间,感觉特别厉害。从故事情节上看,还是比较简单和单调的,但是首映版与现场的互动很多,主角多次下台和观众互动,或者离观众很近进行表演,这让我很敬佩,对着观众还要说剧情内容,走剧情线,我是第一次看。
但是吧,大概没有现场,所以共情、情节等都不如话剧来的好,大概是《无人生还》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了......
过周末
自从疫情,已经没有周末、休息日之分,晚起一点,日常洗漱吃饭结束后,就是回看培训视频或者听课。
周六听了张华教授关于未来教学观、跨学科、理解性教学观(大观念)、核心素养、表现性评价等主题内容的培训,也是我第二个认真回听、做笔记,认真学习的讲座。
其实从观念上,我一直都是未来教学观的,以前有STEM学习、《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的铺垫,让我不论在教什么的时候,都会问自己,学生学这个做什么,有什么意义吗?这改变了我的课堂模式,也改变了我看待教学内容的视角,而新课标很对我胃口,但是在所有学科中,都做,对老师的难度和压力其实很大。
从跨学科、理解性教学、核心素养和表现性评价方面,这些都是未来新教学观实现的方式和途径,在跨学科学习中,,需要理解性教学、落实核心素养,让表现性评价贯穿在全活动过程中,同理其他三个为前提时,也需要另三个做支撑,从而达到未来教学观所提倡的效果。
但是理解是一回事,真的去做又是另一回事,怎么样的课程算跨学科(因为还有多学科、超学科的概念),如何界定呢?这又需要重新理解和区分。同样,要达成理解性教学,教师思维的彻底改变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有时候又会因为各种情况而偷懒走回老路时,用什么来支撑?核心素养很抽象,与大观念一样,晦涩难懂,如果单纯去理解抽象的东西,这很不现实,而且会走偏,那如何解读核心素养及其表现目标,如何进一步细化表现目标,如何将表现目标对应到大观念中,以单元的视角进行表现性任务的设计?个人觉得,教师自己还有很多很多需要理解、吸收、实践、思考的,正如很多书里说的,“大概念”是一个在不同年龄段都可以探讨的东西,对学生而言只是理解的成熟度程度不同而已,我想对于新课标的理解亦是如此,只有继续学习、实践和反思,才能形成更成熟的理解。
周六还完成了电视台课程的2个作业。
周日花了大半天听完新一周的课,下午继续在tinkercad里面尝试绘制简单的东西,沙发。突然想到了这个主题的意义是“换个视角看世界”,那也许本课的定位也不是单纯的学软件、讲设计,可能还是需要打开视野,对熟悉的东西换一个视角去看。
逐步进阶的周一
上周培训完,我只是个掰管子的小白,但是由于今天要做核酸,我顺利进阶到了采样小白,一步步进阶到了核酸的第一线。至此,我已经体验过所有的工作,维持秩序、放人进广场、扫PDA、掰管子、采样,未来我估计就会在采样位上一直干下去了。
近期新感受
自从之前某天和楼下阿姨在做志愿者的分物资上产生矛盾后,我总是看她不顺眼,觉得她处处有心机,做事笑里藏刀,总之就是不对盘。但是当我进一步思考,我为什么会跟她发生矛盾,是什么造成了我们之间的矛盾的时候,我发现,其实只是我们的视角不同而已,我习惯站在年轻人的视角,看到“需要”这个词,而阿姨习惯性地站在老人的角度看待这个词,因此我们无法和谐。一开始当我意识到这种分歧时,我习惯性地为自己找理由,“我没有照顾到老人的原因是他不需要,孩子都在同小区,我需要去多关注他们吗?”我一直抱着这样的心态,这是我找借口没有关心他们的理由,也是我无法面对自己在做志愿者时没有考虑周全的借口,现在想来,自己还是很狭隘的,尤其是“身在此山中”时。
但是当我逐渐远离当时的事件,会发现,阿姨的角度有她的优势,我应该学习阿姨登门询问老人的意见而不是用微信群替代,我也应该更花时间去用行走的行动去表达我的关心(这一直是我不喜欢做的,我不喜欢面对面,尤其是我和对方的速度差异太大时,这会让我很不耐烦,觉得浪费我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