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才舒。
昨天我们从教材意识、课标意识和课程意识的视角与大家交流、分享了初中历史七年级新教材在备课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今天,我们将从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如何确定教学重、难点的视角与大家交流、分享新教材的使用。
我们首先来看一个教学案例:有教师在教学《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时,在教学第一个子目“天文、历法和医学”时,由于学生对于天文、历法知识不是特别熟悉,教师列举了大量实例让学生认识天文和历法,该子目用时超过15分钟。
在教学第二个子目“甲骨文和青铜器”时,由于学生不认识甲骨文,教师除了例举书上的案例外,还补充了大量的甲骨文案例,这部分内容用时超过20分钟。
这时所剩教学时间不到5分钟,课文还有一个子目“《诗经》和“楚辞””,教师为了完成本节课教学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处理非常仓促,学生在似懂非懂中结束了本堂课的学习。
应该说,新教材在教学中出现类似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
这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问题。
一般来说,新教材有三个子目。
这三个子目之间不是普通的并列关系,而是有所侧重的,即所谓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很显然,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应该是一堂课需要重点教学的内容,也是需要分配更多的时间教授的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所在,如果一堂课没有教学重点和难点,各部分内容面面俱到,一方面会导致教学时间的吃紧,另一方面则难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更别说有效突出教学主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了。
这同时又涉及到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有效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此,叶小兵教授在新教材培训时多次指出:教学重、难点的确立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依据教学内容在历史上的地位、在教材中的地位、在本课中的地位。
例如,在《秦末农民大起义》这一课中,有三个子目:1、秦的暴政(起义的背景);2、陈胜、吴广起义(起义的内容);秦朝的灭亡(起义的继续)。
很显然,第二个子目“陈胜、吴广”起义是教学重点,在本课中处于中心地位,而“秦的暴政”作为起义的背景不是教学重点;同时“秦朝的灭亡”作为起义的继续也不是教学的重点。
再比如《三国鼎立》一课有三个子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魏蜀吴的建立与发展。
这三个子目中“官渡之战”主要论述北方的战争,不是教学重点;
“赤壁之战”对于三国鼎立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而“魏蜀吴的建立与发展”则是赤壁之战的继续,同样不是教学重点。
明确教学重点后,如何有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叶小兵教授提出以下建议:1、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具体的讲述;2、围绕教学重、难点补充相应的材料;3、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思考的问题;4、围绕教学重、难点组织探究性活动。
应该说,叶小兵教授的上述建议对于一线教师教学中有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边教边学。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与分享。
咱们明天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