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今天,科技影响着各行各业。今天听了钟敏老师的《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绘本阅读课,感触尤其深。
其实最早接触《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这本绘本是在两年前,我给自己的孩子阅读。后来孩子幼儿园老师邀请我作为故事妈妈给小朋友们讲故事,我在众多绘本中挑挑选选,还是选了这本作为故事内容,现在想来,跟钟老师的阅读课相比,差别真得挺大的。
钟老师课堂上的两次小组活动非常精彩,第一次小组活动是进行小组讨论虎斑猫的人生分为几个阶段?随着老师讨论要求的给出,学生们积极讨论。讨论结果中猫爱上白猫算不算人生中的一个阶段成了孩子们的分歧。面对着这样的结果,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抛出问题引发思考,让正确的知识在学生之间表达、倾听、探讨中慢慢澄清,从而加深学生对某个知识的思考与理解。学生之间展开互相教学时,他们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更为接近,更容易被同伴接受,还能更高程度的参与课程。这也是同侪教学的魅力所在。
第二次小组活动是进行探究虎班猫的爱是什么?而这次讨论所采用的小组活动不同于第一次的小组讨论,正确来说应该是小组合作。既然有合作必然有分工,正如钟老师在活动中提出的要求:一是请小组长邀请一位同学读故事给大家听,二是请组员讨论虎斑猫的爱是什么 ,三请一位同学记录。在整个小组活动中,每个人都能分配到自己的工作内容,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并且钟老师采用了“随机挑人”来替代“小组推荐”,使每位学生更添参与感、紧张感。
创造学习的新状态也是本节阅读课里面的亮点,学生的学习效果取决于老师何时、以何种步调给予学生矫正性反馈。在绘本阅读课的最后,钟老师创造了两次学习新状态,制造认识冲突,引发认知失衡,使学生自然地去实现调适。第一次是提出了爱的选择题:失去爱的人,我们还能活下去吗?学生们独立思考后,通过反馈器作答。统计结果有两种答案,老师分别让他们阐述理由,这实际就是为学生创造新状态。让学生发现别人的答案与我不同,从而产生认知失衡,促进概念调适。接着老师抛出了第二次选择题:爱很重要,所以,让我们学会爱亲人爱朋友,爱自然爱阅读……好吗?通过第二次把反馈器作答,我们一眼就看到了结果,全班竟然百分百选择了正确答案,这就是学生经历了“同化—失衡—调适”的过程。最终孩子们终于明白了真正的爱是什么?
听了钟老师的课,受益良多。教育的路,漫漫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