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从樊胜美到田雨岚,蒋欣终于在影视剧中活成了连自己都讨厌的角色。
樊胜美是被原生家庭PUA的牺牲品,被父母逼着当“扶弟魔”,而田雨岚则是“长不大的父母”。
在剧中,田雨岚亲爸是酒鬼早逝,母亲是小三,嫁给了高知的继父,自己是三本毕业的,这些因素都是造成她自卑的BUG。加之,她还被婆家看不起,所以她极度希望能有自己的一足之地。
在成年人社会中无法满足的愿望,田雨岚就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亲子关系中,拼命地催自己的孩子成长,渴望能望子成龙。
说白了,田雨岚的内心依旧是一个小孩。
现实中,像田雨岚这样的家长不是个例,俨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
通常,这类父母把自己没有得到的、没有实现的欲望都强加于自己的孩子身上。其结果只能是让孩子丧失童年的快乐,严重的,会给孩子的底层人格留下阴影,从而影响其终身。
面对这样的家长,《长不大的父母》就是那剂良药,因为这是一本可以帮助很多人终止家庭创伤的疗愈手册。
在这本书中,作者加藤谛三深入分析了“长不大的父母”的形成原因和心理构造,并提出了终结这一恶性循环的有效建议。
长不大的父母
不可否认,在这样一些家庭中,如果母亲做好了饭菜,没有得到孩子的夸奖,母亲就会心生不满。同理,如果父亲买了辆新车,孩子没有夸赞,也会让父亲心生不满。
这就是所谓的“亲子角色颠倒”,是指一个人年少时由于父母未能满足其基本需求,待他为人父母后便利用孩子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的行为。
要知道,在正常的亲子关系中,当孩子任性地向家长提要求时,家长应该尽力满足他们。这样的表现,才是胜任父母一职,也是育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如《长不大的父母》所写的:“为人父母的意思是,你已经成为一个懂得给予他人快乐的人,而不是一味地向对方索取的人。”
造成父母长不大的原因,与其原生家庭有很大关系。当他们还是一个孩子时,诉求得不到满足,反而被当作一个垃圾桶,塞满了他们的父母强加给他们的东西。
举个简单的例子,父母觉得喝牛奶对你身体好,即便你不想喝,也硬逼你喝;他们给你报很多培训班,希望你能长成他们希望的样子,让你来替他们实现没有实现的愿望……
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你一边一边承受着来自父母的苦果,当你成为家长后,又本着“我是爱你的”的想法,把自己的欲望凌驾于孩子个人的意愿之上。
所以,正是因为过去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哪怕是肉体年龄到了35岁,这样的父母内心依然是个孩子,身上还残留着想任性撒娇、为所欲为的欲望。
不得不成长的孩子
对于孩子而言,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是不理想的呢?答案:亲子角色颠倒。
因为亲子角色焦虑会给孩子带来基本焦虑。
要知道,有一种典型的幼儿式需求是——孩子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当他们得到夸奖了,便会开心;而没有夸奖,则会情绪低落。
若是小孩从小就生活在这一需求被全然忽视的环境中,那么哪怕他度过了幼儿期,这种需求也不会消失。
相反的,这种情绪所带来的焦虑感,会牢牢扎根在孩子内心最深处,并且通过潜意识控制着情绪。他们会产生自卑感,因为得不到认可和表扬;他们会强迫症式地追求成功,因为想消除潜意识世界里的需求不满。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当看到这样的新闻时,一边唾弃着“毒父”、“毒妈”的行为,一边又不知道如何处理情绪,原因就在于我们被潜意识中的需求控制了。
所以,在亲子角色颠倒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只能去迎合自己的父母,承受着父母的焦虑、在社会上的自卑感、无力感、对爱的饥渴感……成为他们眼中的“听话的好孩子”。
长大后的孩子成为父母,由于原生家庭中带来的痛苦,还会把这种伤害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更成熟的做家长
一个人如果无法认同自己最真实的模样,便无法获得幸福。
如果父母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没自信的人,就很容易产生强迫症式的恋子情节,导致无法离开自己的孩子;如果一位母亲不愿意承认夫妻关系破裂,而把精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就会演变成对孩子的过度保护……
无论是哪种,其结果可想而知,颠倒亲子角色的父母和被颠倒亲子角色的孩子,都迷失了自我,因而都无法离开对方。最后只能是把痛苦代代相传,让每个人都痛苦。
因此,要想获得幸福,取决于有没有勉强自己的心态,取决于能否告诉自己“现在的我就挺好”。
《长不大的父母》认为,一个人只有与他人建立了基本的信赖关系,才能实现自立。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自立呢?解决途径就是:离开对方。孩子只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人,就能离开父母。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会了享受人与人的不同,看遍世间形形色色的人,就能学会欣赏其中的不同,也能变得自立。
写在最后
父母也是人,理想的父母是不存在的。
我们都是第一次为人子女,也都是第一次成为父母。
《长不大的父母》让身为子女的我们能更清楚地了解父母,一些他们在原生家庭受过的伤害;也让可能成为父母的我们,自我觉察,学会更加成熟地做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