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雨停,赶快前往杨子江湿地公园,想不到的是,中年垂钓者比我还抢先了一步。见彭村行政村下叶新村的杨大伯走近,我连忙叫住他了解自家责任田被征用后,村民在想些什么?忙些什么?他说:虽然每家每户有点临时菜地,但最多只干半天活。
所谓临时菜地,就是城郊田地被征用后暂时抛荒,又被村民重新开垦利用,种上了季节性蔬菜。杨大伯说,今年下余行政村鱼塘背自然村村民搞了许多临时菜地。我们农民,能节省点是一点。
我问他祖上来自哪里?他说,父亲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侵华日本兵抓民伕,逃到兰溪来的。我听了心里特别高兴,因为我正在收集汤(溪)兰(溪)古道上的人物,而他祖籍竟然是婺城区罗埠镇下杨村的。真是天保佑我啊。我问他,下杨村的亲戚还来往不?他快言快语:早就不来往了。亲戚间一个不回老家去,一个不来兰溪看望,疏远是迟早的事。
他透露:古汤溪县人在下叶村落户比较多。
后来,我在胡大塘边上的廊亭里碰上原商业局老领导董林钧的妹夫。他说:彭村行政村马公滩自然村原先就有婺江码头,浮桥可直接到兰溪老城的南门外市场,米市有名。老家没东西吃,只好到兰溪来打长工,在彭村各自然村定居下来很正常。尤其是共和国建立后,人人有田分有屋住,户口可落实。此类情况发生就更多。
也许他说的对,有“百家姓村”之称的彭村行政村就这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