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认识雪漠心学
(一)智慧本体与本体智慧
本书中多次出现“智慧本体”与“本体智慧”二词,容易引起概念混淆和理解困难,在此特做说明。
“本体”一词,用在哲学领域,是对古希腊哲学术语的翻译,词源为希腊语noein,其义为思考事物的本质或者终极存在,对立概念是形式或现象,在先苏格拉底哲学就已存在,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被广泛地讨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说:“本体有两个意义:一是最终的基质,不再用于判断其他任何东西;二是这一基质乃是每一物的形式或形状。”后来康德哲学才赋予本体超越人思维的至髙含义,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说:“本体之概念,是绝无矛盾的概念,不能作为感性对象来思考,而只能通过纯理智,认作是万物本来面目的东西。”本体也就是没有二元对立的绝对存在,“本体论”就是探讨这一存在的哲学观点。赫拉克利特说的逻各斯Logos,英文中的Being、Substance、Essence、God等都属于它的范畴,类似汉语中的道、理、气、心等概念,正如《老子》说的“同出而异名”。在先秦诸子中,本没有将“本”和“体”作为一种概念而连用,在汉以后的连用,侧重于物体的自身,如《后汉书·应劭传》中称应劭对《汉书》《汉记》进行删叙润色,以全本体;《北史》中记载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其弟元勰之诗改动一字并言“虽琱琢一字,犹是玉之本体”,意即文字的改变不影响诗的根本;在佛经翻译中才将本体作为佛的法身而使用,渐渐又引申为佛的究竟智慧。《大日经》说:“一身与二身,乃至无量身同入本体。”佛教中经常以莲花为喻,形容本体,谓之:生时虽处淤泥浊水之中,却自然洁净,而无所染也,由此可见,本体是一种不受外物影响和改变的本有存在。它的根本特性不在于是否表现为客观的物质存在,而在于它的不可动摇和不随外境改变的特性。
以《周易》哲学来观察世界,一切事物都符合“易”之道,有“变易、简易、不易”三原则,可以用来衡量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现象之后,是否有一个不变的本体?这也是几乎所有的哲学和宗教所追寻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诸多变化的背后,必然有一个不可动摇不受外物影响,却能生起万物的本体。所不同的,只是对于它的命名。西方宗教文化以诸神和上帝为本体,东方文化,印度教以“大梵”为本体,伊斯兰教以“安拉”为本体,道家以“道”为本体。需要阐明的是,儒家心性学说出现得很早,比如《孟子·尽心上》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却并未上升为本体高度。宋明理学产生后,儒家以“气”“理”为本体,最终借鉴了佛教,融三教以归儒,确立了“心”之本体,如《传习录》说“心即性,性即理”。佛学亦以“心”为本体,称之为“真如”“空性”“真心”“本来面目”等等。“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佛学次第统编》杨卓)《三藏法数》中对“真心”做如下阐释:“谓自性清净之心,真净明妙,虚彻灵通,离虚妄想,故曰真心。”名相虽有不同,本质上是同一的。
(待续)
附:作者介绍
雪漠,原名陈开红,甘肃凉州人。国家一级作家,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化学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文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人文导师”。曾获“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德艺双馨文艺家”“甘肃省拔尖创新人才”“2015年中国品牌文化十大人物”等称号。著有长篇小说:《野狐岭》《深夜的蚕豆声》《凉州词》“大漠三部曲”(《大漠祭》《猎原》《白虎关》)、“灵魂三部曲”(《西夏咒》《西夏的苍狼》《无死的金刚心》);诗集:《拜月的狐儿》;文化著作:《一个人的西部》《大师的秘密》(8卷)、《佛陀的智慧》(3卷)、“光明大手印”系列(10本)、“雪漠心学大系”《文化传播学实践教程》《雪漠心学概论》《雪漠智慧课程》等;文化游记:《匈奴的子孙》《堂吉诃德在北美》《山神的箭堆》《带你去远方》。作品入选《中国文学年鉴》和《中国新文学大系》;荣获“第三届冯牧文学奖”“第六届上海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大奖”、2004年度“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第二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等奖项,连续六次获甘肃省委省政府颁发的“敦煌文艺奖”,连续三次获甘肃省文联和甘肃省作协颁发的“黄河文学奖”;入围“第五届国家图书奖”,三次入围“茅盾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