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单元”(27)
KUD模式13——《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绝佳实践》P43
问题讨论:过程、策略和技能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何时最应该知道这种区别?
DeepSeek的回答:
以下是关于过程、策略和技能三者区别及其应用场景的清晰解析,结合教育学理论与实际教学场景展开说明:
一、核心概念区别
典型关系链:教学理论 → 教学模式(过程框架) → 教学策略(方法选择) → 教学方法(技能应用) → 教学实践
比喻:
过程 = 食谱中的固定烹饪流程
策略 = 厨师根据食材调整火候/调料的决策
技能 = 厨师握刀翻炒的熟练度
二、何时最需区分三者?
场景1:教学设计阶段
需明确过程框架:设计课程时需规划稳定的教学阶段(如导入→探究→实践→评价)。
再匹配策略:根据学生反应选择差异化策略(如小组合作策略/个别辅导策略)。
最后训练技能:针对策略所需能力设计练习(如小组讨论中的倾听技能)。
关键点:混淆过程与策略会导致教学僵化(如机械执行流程忽视学生反馈)。
场景2:课堂突发问题处理
策略优先:学生理解受阻时,需即时切换策略(如将讲解策略改为可视化演示策略)。
技能支撑:新策略要求教师具备快速绘制简笔画的技能。
过程调整:若策略失效,则需回溯到过程阶段重构教学步骤。
关键点:仅依赖固定过程或单一技能难以应对动态课堂 。
场景3:教师专业发展
技能训练:新教师需先夯实基础技能(如板书设计、提问技巧)。
策略积累:成熟教师需扩展策略库(如跨学科整合策略、分层任务策略)。
过程创新:专家教师可重构教学过程(如项目式学习流程设计)。
关键点:混淆技能与策略会限制教师成长(如熟练但机械地使用单一方法)。
三、三者的相互作用与教育意义
教育启示:
过程是骨架——提供可复用的教学框架;
策略是神经——动态响应教学复杂性;
技能是肌肉——支撑策略落地 。
三者协同方可实现“有结构的灵活性”。
四、总结:区分价值与应用建议
核心价值:
避免教学机械化(区分过程与策略);
突破能力天花板(区分技能与策略)。
应用建议:
备课阶段:先设计过程,再预设多套策略,最后核查所需技能;
教学反思:记录“策略调整次数”与“技能缺口”,针对性改进;
教师培训:分模块训练(技能工作坊+策略案例库+过程设计沙盘)。
三者关系如同“航海”:过程是航线,策略是舵手对风浪的应对,技能则是划桨能力——唯有明晰区别,方能抵达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