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新品牌营销课》13 03 | 品牌三角形:品牌管理到底在管什么? 「品牌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话语体系的事业」2025-01-25

话语体系包含五个部分:事业理论、产品科学、品牌文化、企业文化和企业故事。

华杉老师讲道:“商业动机不是被掩盖,而是被放大,与时代的宏大叙事相结合。蜜雪冰城“消费平等”的理念实际上改变了人们原本“贵等于高端”“便宜等于低端”的概念。这个是我们事业的哲学,事业的理论。“产品科学”是生产制造的本质,同时展示给顾客就能更赢得信任。”

「事业理论」更像是把企业的经营使命表达出来,结合华板说的这句话,就是与时代的宏大叙事相结合。这是企业之所以能够在社会扎根、存在的根本,解决社会问题,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产品科学」是把产品生产制造的过程可视化,展示给消费者看,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华与华品牌五年计划》:“「品牌文化」特指品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精神财富主要分为三大类:情绪财富、人生财富、知识财富。”“品牌文化就是嫁接一块人类文化,为我所用。”

我发现自己之前对「品牌文化」的理解是空缺的,品牌文化是极其有力量的,它背后的支撑是文化母体理论。

华杉老师讲道:“企业文化实际上是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衡量企业文化是否强大?我提出一个词叫「企业文化半径」,指的是你的企业文化的影响范围。「企业文化半径」应该和企业一样大,但是大多数企业和公司的文化不行,企业文化半径小于企业的半径,就行了一种圈子。这就形成了所谓的“进了班子没进圈子”,员工在组织里但不在文化里。有些企业的文化半径超出了企业的半径,影响了全社会,成为品牌的一部分。”

对于企业来说,一是有没有企业文化,二是企业文化是否强大。衡量企业文化是否强大的方式是:企业文化半径的长度。正常来说,企业文化的半径=整个公司;但大部分企业文化的半径<公司;也有一些企业文化半径>公司,变成了大众口耳相传的话题。比如,海底捞的服务,胖东来超市等等。

这里还给我一个启发是,班子反映的原来是企业文化。大白话理解,虽然是公司的员工,但没有认同公司的文化、没有被公司的文化教化,那他就属于进了圈子没进班子的类型。

华杉老师讲道:“企业故事就是企业故事。之所以没有叫“品牌故事”,是因为一提到“品牌故事”就容易编造。但我觉得编造的品牌故事没有意义,不要编造。”

企业故事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真实发生的故事,这些故事流传下来,成为了企业的品牌资产。这里重要的是,不要编造故事。

华杉老师讲道:“品牌三角形是所有品牌创立的起点,是所有品牌成就的终点,也是所有品牌管理的过程。品牌的起点,创立一个品牌需要有产品、有名字、产品要长成什么样子,这就构成了品牌三角形。在品牌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往往不是只有一个产品;就算是一个产品,它也有不同的规格,这就形成了企业的「产品结构」。产品不是只有一个名字,还有关于它的口号,关于品牌的一切的言说,我们把这些称为品牌的「话语体系」。

产品的形态、产品被人的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所接受到的东西,成为了品牌的「符号系统」。当我们用品牌三角形衡量品牌的时候,你会发现一切工作变得清晰、简单。”

“品牌是产品和他的牌子”。我在这里明白,为一个品牌创意一个名字、口号、符号只是做品牌的开始,完成了品牌这个「牌子」的品牌三角形。此外,品牌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产品,产品的名字、产品科学、产品口号,也是品牌言说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次,产品的包装、形态,这些被消费者感知、接触、体验的部分构成了品牌的符号系统。

华杉老师讲道:“我们的品牌新定义不仅改变了品牌理论,也改变了所有企业品牌部的职能。华与华也是一样,我们作为品牌顾问,如果客户给我们支付的费用,只是让我们做表面的个性和形象工作,预算就很容易被砍掉。但如果品牌三角形是话语、产品和符号的三位一体,是企业的核心思想,企业的产品开发、最终品牌营销表现......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件事,都是在一个系统里完成的。那客户支付给华与华的费用就不会归类为广告费用,可能是研发费用、生产费用。”

我在这里对“需要不断地从品牌三角形出发,再回到品牌三角形”这句话的理解更深入了。

我们的工作不是只给品牌做一套视觉符号系统、给一套战略、营销方案,而是在对企业进行品牌管理的工作。这个工作内容其实就是使用品牌三角形理论,不断地丰富完善企业的品牌三角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