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学校正在进行百团大战,很多稀奇古怪,或者说是落脚点新奇、着眼细微的社团层出不穷,譬如桥牌社、营建社、禅学社、双截棍、民俗研究、素质拓展等等,还有去年据说有人申请,但没能通过答辩的咖啡社,让人看着既觉得很新鲜,又不禁感叹亚文化的发展壮大。
认真地准备申请书,撰写章程,设计logo,进行答辩——能将这一套社团成立流程走下来,其原动力自然会是旺盛的。而社团成立又有其组织结构,申请人数要求,没有一群志同道合,或者不必如此深刻,至少是感兴趣的人们,也是很难走到如今的。
丰富而多元的各类集体得以成立,离不开那些新奇的想法,离不开那些抓住了过去记忆中闪亮一隅的人们。
我很喜欢其中一个名为铁路文化协会的社团。铁路,包括火车、高铁,广义上甚至能涵盖地铁。这些不断革新、因此必然承载难以复原的过往的事物,毫无疑问是有得探究,也值得探究的。
聊起那些灵感迸现的闪光时刻,聊起某些充满情怀的记忆,难免带有些个人色彩。接下来我将试图用自己的记忆片段串联起这段铁路往事,从影片中、现实中、角落里捕获到它们的浮光掠影。
Part1
蒸汽机车
1814年,英国人乔治·斯蒂芬森发明运行了第一台蒸汽机车。铁路时代就此开始。火车改变了货运的方式,也象征了现代社会的到来。这些都是在教科书上记载鲜明的。
它还出现在各种影像当中。
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火车进站》,用长镜头记录火车呼啸而来的过程;火车头冲出画面之左时,还引起了观众的阵阵惊呼。这副经典的影像冲击了人们的传统认知,象征着电影时代的到来。而对于火车本身,无论是第一次试运行给人们带来的冲击、在电影中穿越现实与幻象的鸿沟,还是后来中国近代的铁路之争,都代表着新生事物正以其摧枯拉朽的来势不容抗拒地将我们引领向一个全新时代。
铁路在一开始是征服、新潮的符号。
Part2 绿皮火车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众多高级事物终究会被运用到市民阶层上。火车也是借此带来了平民化的浪潮。在西方,众多士绅和贫民开始挤在一辆火车上,阶级壁垒在无形间被强势地打破了。
更加的平民化,也就更具有人情味。从装载工业原料到成为城市交通运输的工具,这一跃进带来的变化堪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在不动声色中柔和了火车强势、沸腾、机械而冰冷的形象。
在中国,“绿皮车”是铁路20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中国旅客列车的最具代表性的形象。
当时的绿皮火车票价低廉,行程短,车厢分类也没有现在那么分明,清一色是硬座。而今大部分的绿皮火车已经被淘汰,或是成为所谓“慢火车”或是“扶贫火车”。
非常偶然的,我曾有缘接触到这一上世纪的遗产。
我家对面有一个很小很小的火车站,目前还保留着绿皮火车的传统。因为站点之间距离并不遥远,因此似乎也用不上换成更快更新的设备。
绿皮火车粗莽、庞大、老旧。连梯子都是那么的高不可攀,需要人们彼此搀扶着上车。
走进车厢,密密麻麻杂乱无章的行李堆叠在路上,人们随意地占着座位,环境嘈杂而混乱,体验感确实算不上好。火车开起来以后也是出乎意料的颠簸,箱子会满地乱跑,引起人们一阵阵的惊呼。到半路上渐次有人开始抽烟,毫不顾忌地大声说笑。
这或许是当代北京地铁的雏形——所有人都像是被挤在沙丁鱼罐头里面。
但是有别于地铁相对来说的安静与礼貌,绿皮火车没有任何被现代文明原则束缚住的迹象,反而充满了粗糙的鲜活,存在着各种各样或好或坏的景观。没有乘务员,没有固定座位,也没有规则。
这是一种复杂的体验。糟糕的同时又让人心生恍惚。
不过对于铁路来说,一以贯之的巨大车窗在这个时期已经成型,也就成为一种人们与路途连接的媒介。人们得以在躁乱中向外望去,眺望农田、原野与天空,畅想浪漫而又如岁月般悠长的事物。
它又格外保留了旅途感。火车时不时就停,总会有人挤下车去透透气,去抽根烟,再被列车长赶回车厢。人们在绿皮火车上得到了自由与散漫。
后来在电影《男孩与世界》中频频出现的火车,我倾向于认为它归属于这一类别。描绘一场伴随着民间小调和对过去怅惘的思念而来的极具历史感的旅程,才得以让没有言语、线条简单的电影调动起人们心底的感慨与悸动。
毋庸置疑的是,这个时期的绿皮火车已经成为很多异乡人、念旧者的寄托。因此后来才会有无数人总是踏在寻找绿皮火车的路上。
Part3 新绿皮火车与高铁时代
自然而然的,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旧绿皮火车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中。
但是从2014年起,更加整洁、先进的火车重上涂装,再次挂上经典而不过时的橄榄绿。因而尽管绿皮火车的年代终究一去而不复返,新绿皮火车却给人们留下了一抹念想,从而不至于带来让人惆怅的年代断裂感。
伴随着火车更新迭代,高速铁路从铁路系统中脱胎而出,因其高速、高技术的特征成为发展成就的一大标志。
高铁不布置卧铺或是站票,只有座位的区别。尽管提升了速度,优化了设施,从南到北的长途旅程仍然需要几个小时的长坐。在此途中打牌,看电影都是极好的选择。
当然在高铁时代,更多的出行还是变得短促。技术的光辉洒向大地,带来的是生活的加速、效率的提高与旅途内容的缩减。
Part4 地铁
地铁算是广义上的铁路。
事实上对于千禧一代,地铁才是与我们相伴最久的一种交通工具。从火车到高铁,铁路系统的许多成员都可以被飞机替代,但是想要确保城市内部日常通勤与出行的正常进行,在车辆拥挤的北京,地铁始终是无可取代的。
地铁的构想是天才的。地铁的建造也是件伟大的工程。它意味着城市容量在另一个维度得到了拓展,意味着科幻的想象变为了实实在在的事物。
出现在《七年之痒》当中十分著名的一个场景,即梦露压裙子,也便发生于地铁旁。这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地铁的速度。
地铁如鬼魅一般飞速潜行在地下,也勾起了无限遐想。
尽管对具体情节的记忆已经模糊,我仍然记得年少时读江南的《龙族》,看到尼伯龙根出现在北京地铁黑石头站时产生的向往。从那以后,每每坐上地铁,看到窗外呼啸而过的广告牌一帧一帧呈现出完整的视频,再消失在黑暗中,我都不禁浮想联翩,思绪顺着铁轨,飞过黑魆魆的隧道,前往不知名的、神秘的地方。
而今地铁越修越便利,直接连接了我和学校,也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那种新鲜与珍惜的感觉其实在淡去。我的生活变得充实,那些遐思被疲惫、兴奋等各种情绪冲击的七零八落。
唯独在雨天的晚上,我的记忆在复苏。
但不可否认的是,地铁已然成为我生命中一种重要的意象,与那些未知的、美妙的、令我心旌摇曳的事物紧密相连。
我这个年纪的人想要全面地谈论铁路往事,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是因缘际会,我得以在各种场合或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到他们。在记录那些往事的时候,零星的关于旅行的回忆与感触也被打捞起,我才意识到,正成为这片土地命脉的铁路也正渗入我的血液与灵魂。
——————————————————
欢迎关注公众号 春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