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办公室看到那几个孩子躲闪的眼神和愈发潦草的补写作业时,我忽然意识到:对经常性不交作业的学生,“逼”与“罚”从来不是解药,反而会将他们推向“学习困难—逃避作业—批评惩罚—更怕学习”的恶性循环。
作为班主任,我们既要看见作业背后的“力不从心”,更要以温暖的教育智慧,为学生搭建走出困境的阶梯。
学困生不交作业,从来都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有的孩子是真的“不会做”,课堂知识未能消化,面对作业如同面对天书,不交作业成了无奈的逃避;有的家长是真的“管不了”,或是忙于生计无暇陪伴,或是缺乏辅导能力无从下手,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在学习中掉队;还有的孩子是“不敢交”,长期的失败体验让他们对作业充满恐惧,批评只会加剧这种负面情绪。
传统的“批评+补写”模式,恰恰忽视了这些背后的原因,只聚焦于“作业未完成”的结果,最终陷入“越罚越不交,越不交越罚”的死胡同。
当下的班主任管理理念,强调“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注重用理解、尊重和科学方法唤醒学生的内驱力。面对学困生的作业问题,我们需要跳出惯性思维,用“疏导”代替“堵截”,用“支持”代替“指责”,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卸下“批评”包袱,建立“安全沟通”机制
首先要停止无意义的批评指责,因为每一次批评都在消耗学生的自信心和对学习的好感。班主任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单独与学生促膝长谈,语气要温和,态度要真诚:“老师知道你不是故意不交作业,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如果作业太难,我们可以一起想想办法。”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而不是被评判。
同时,主动与家长沟通,避免将“不交作业”的责任全部推给家长,而是表达“我们一起帮助孩子”的合作态度,了解家庭实际情况,共同分析问题根源,形成教育合力。
二、打破“统一标准”,实施“分层作业”设计
学困生不交作业,往往是因为作业难度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班主任应牵头学科教师,针对学困生制定“个性化作业方案”:降低作业难度,聚焦课堂核心知识点,减少综合性、拓展性题目;控制作业量,将作业拆分成多个小任务,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到”;灵活作业形式,对于书写困难的学生,可适当增加口头作业、实践作业,如背诵、复述、动手操作等,让作业不再成为负担。
例如,对于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可将“写一篇作文”调整为“写三个优美的句子”“复述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三、搭建“支持桥梁”,提供“精准帮扶”措施
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班主任要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可以联系班级成绩较好、有耐心的学生,结成帮扶小组,利用课间、自习课时间为学困生讲解难题;也可以利用课后服务时间,亲自为学困生辅导基础知识点,帮助他们查漏补缺,跟上课堂节奏。
同时,建立“作业反馈”制度,对于学困生的每一次作业,无论完成质量如何,都要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这次作业比上次认真多了,继续加油!”“这个知识点你掌握得很好,值得表扬!”用正向反馈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看见、被认可。
四、强化“正向激励”,唤醒“内驱动力”
学困生需要更多的鼓励和肯定来建立自信心。班主任可以设立“作业进步奖”,对于按时交作业、作业质量有提升的学困生,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如小贴纸、作业本、表扬信等;在班级公开场合,多表扬学困生的点滴进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价值。
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小目标”,如“本周按时交3次作业”“这次作业正确率达到50%”,当学生完成目标时,及时给予肯定和庆祝,让他们在一次次小成功中积累信心,逐渐养成主动完成作业的习惯。
五、重塑“作业认知”,培养“责任意识”
班主任要通过班会、谈心等方式,帮助学困生树立正确的作业观,让他们明白作业不是“惩罚”,而是“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他们知道按时完成作业是自己的责任。可以让学生制定“作业计划表”,自己安排作业时间,班主任和家长共同监督执行;对于偶尔一次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及时提醒他们:“你看,只要认真对待,你完全可以完成作业,老师相信你下次也能做到。”让学生从“被动补写”转变为“主动完成”。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对待学困生,我们需要更多的耐心、爱心和智慧。作业问题从来都不是小事,它折射出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状态和家庭情况。作为班主任,我们不能只做“作业的催收者”,更要做“学生成长的守护者”。当我们卸下批评的包袱,用分层作业降低难度,用精准帮扶提供支持,用正向激励唤醒动力,学困生就会逐渐走出作业的困境,摆脱恶性循环,在学习的道路上慢慢前行。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不是强迫。愿每一位班主任都能以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帮助学困生打破“不交作业”的魔咒,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感受到教育的温度,收获属于自己的进步与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