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震撼,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改变沟通方式是改变自我的重要开端。
一、非暴力沟通模式的四要素:
非暴力沟通专注于4个方面,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即,什么是我的观察;我的感受如何;哪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不管是不喜欢,只是说出自己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
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一旦用非暴力沟通,诚实表达自己前三个要素就会得到体现。
例如,一位母亲可能对他处于青春期的女儿说:“小丽看到茶几下的两只脏袜子和沙发上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重整洁。”
接着,她立即提出第4个要素—具体的请求:“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卫生间或放进洗衣机?”这要素明确告诉他人,我们期待他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谊相通,乐于互助。
二、异化的沟通方式
日常交往中,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我们会发现是某些言语和表达方式的负面影响。这些言语和表达方式,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导致了彼此间的疏远和伤害。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成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人。有些人习惯于将人分为好人和坏人,并认为坏人应该受到惩罚。苏菲派诗人伦米写道:“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一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
我们大多数人从小就学着以貌似客观的语言表达自己。一旦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不理解的事儿就会想别人有什么不对。记得小时候我们看影视剧,经常会问父母这个是好人还是坏人?长大了,如果有人开车横冲到我前面,那他就是“混蛋”。总是,一心分析和确定错误的性质,而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道德评判暗含着我们的价值观及需要,如果以这样的方式提出主张,不仅会招来敌意,而且使交流的初衷大打折扣。即使对方接受批评做出让步,通常也不是心甘情愿的。有时对方会出于恐惧或内疚迎合我们,但慢慢会发现他逐渐疏远我们。研究发现,使用涉及道德评判的词语频率越高,暴力事件就越频繁。
进行比较也是一种评判方式。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比较蒙蔽了我们对人对己的爱意。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是人们广泛使用“不得不”、“你让我”等一些短语淡化了个人责任,忽视了情感的内在根源。
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听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长期以来,我们强调人性本恶以及通过教育来控制天性,这导致了我们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虑一致,不愿意去体会自己的内心世界。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异化的沟通方式是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观察他人即行为而不评判指责和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