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的根源
回到我们此前介绍过的加里的案例,那位患有“述情障碍”的出色的外科医生,他不仅对 自己的感受毫无察觉,对未婚妻艾伦的感受也无动于衷,这让艾伦饱受困扰。和大多数 述情障碍者一样,加里没有同理心,也难以体察他人的心理。艾伦说起自己的情绪很低 落,加里却不会产生同情;如果艾伦说起爱,他就改变话题。加里会对艾伦所做的事情 进行“有帮助的”评价,但他没有意识到他的评价会让艾伦感觉受到打击,而不是帮助。
同理心的基础是自我意识,我们对自身的情绪越开放,就越善于理解情绪。像加里这种
述情障碍者,他们不清楚自身的感受,对于他人的感受更是一无所知。他们是情绪的失
聪者。情绪的音调与和弦交织在人们的言语和行动中,比如言之凿凿的声调、姿态的变
换、别有深意的沉默或泄露秘密的颤抖,这一切他们浑然不觉。述情障碍者不仅不清楚
自己的感受,如果别人向其表达感受,他同样也会感到困惑。无法接收他人的感受是情
绪智力的一个重大缺陷,也是人生的悲惨失败。从根本上说,关怀起源于情绪的协调
性,起源于同理心。
⻄方文化造成现代社会造成同理心。这几年疫情,大家遭受这样的情况,大家应该是互相体谅,但是反而排队离婚。这
是怎么回事,我们在共读这一段的时候就突然明朗了,是由于现代社会同理心的问题。
大家自我的人越来越多,对别人的感受感受不到。
所以,同理心,即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在人生的很多竞技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没有同理心会产生严重 的后果
人们用言语表达出来的情绪很少,情绪更多的是体现为其他信号。凭直觉感知他人的感 受,关键在于理解非言语信息的能力,比如声调、姿势、面部表情等。哈佛大学心理学 家罗伯特·罗森塔尔及其学生对人类非言语信息的理解能力进行了一项大型研究。
罗森塔尔设计了旨在测试同理心的非言语敏感性测验,他让人拍下一位年轻女性表达各
种感受的系列录像,比如厌恶或母爱等。后来又增加了妒忌的愤怒、请求原谅、表达感
激以及引诱等画面。经过精心剪辑,录像的每一组画面被系统地屏蔽了一种或多种非言
语传播渠道,比如把某些画面的声音抹掉,把面部表情之外的其他线索全部去除,或者
画面只展现肢体动作等,因此受测者只能根据某一特定的非言语线索来辨别录像中人物
的情绪。
研究者测试了美国及其他18个国家的7000位人士,能够根据非言语线索理解情绪的好 处包括:更善于调节情绪,更受人欢迎,更加外向,同时还更加敏感。一般而言,女性 的同理心要强于男性。在为时45分钟的测试中表现有所改善的人——说明他们拥有学习 同理心的天赋——与异性的关系更加亲密。同理心还能促进爱情生活,这一点也不奇 怪。
与情绪智力的其他要素一样,同理心敏感度测试的分数与SAT、智商测试或成绩测试的 分数只存在偶然的联系。专为儿童设计的特殊非言语敏感性测验同样证实了同理心独立 于学业智力。总共有1011名儿童参加了这项测验,那些具有解读非言语情绪能力的儿 童,是学校里最受欢迎的人,同时也是情绪最稳定的人。
尽管他们的平均智商并不比那些不擅⻓解读非言语信息的儿童高,但他们的学习成绩更 出色。这说明掌握同理心技能有助于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言语是理性脑的模式,而非 言语是情绪脑的模式。也就是我们说出来的话是理性脑模式。如果一个人说的话与他表 现出来的声调、姿势或其他非言语方式不一致,那么他真实的情绪在于他说话的方式, 而不在于他说话的内容。中国有句老话“听话听语言背后的内容是什么。”这是一致的。
传播学研究的一个经验法则是90%或以上的情绪信息是非言语的。非言语信息——声调 里的焦虑、快速动作中所包含的怒气,通常会被对方下意识地接受,没有特别留意信息 的本质,只是心照不宣地接受并回应。我们在这方面的能力,即同理心的技能,基本上 也是心照不宣地学会的。
离婚排队,体现了目前社会的大问题:缺少同理心。三年疫情刚过,每个人都在
这三年从心理上、各个方面都经受了非常严重的打击。恐惧、失业很多很多的问题。却
要离婚,主动离婚的那一方绝大多数都是缺少同理心的人,她根本就不考虑对方的痛
苦。
在这个时候离婚,就像是在伤口上撒盐。这就是缺少同理心,即使是要离婚,两个人不
适合,那也不是在现在。缺少同理心,你爱死不死,你爱活不活,离婚之后你跳不跳楼
都是你自己的事,跟我没关系,现在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想法。但是在几百年前,
中国人那就是看到别人家里面有事,思涵老师小时候家里面吵架,邻居都去劝架。
现在很多人就是看到人家吵架心里面还挺舒服的,“看他那天撞了我一下,吵吧!”缺乏 同理心,⻄方文化带来的副作用:俄乌战争我们就看到⻄方世界在运送武器,他们没有 同理心,在他们心里就是俄国和乌克兰的人死绝了他们都不会有同理心。看到那么年轻 的孩子们丧失生命,他们都没有同理心,还继续送武器。中国人很难做到这一点。所以 必须拨乱反正。
同理心的发展
9个月大的侯普看到另一个宝宝摔倒了,侯普的眼泪夺眶而出,爬到妈妈怀里寻求安 慰,好像摔疼的是她自己。15个月大的迈克尔用自己的泰迪熊玩具安慰哭泣的小伙伴保 罗。保罗还是哭个不停,迈克尔又找来了保罗的安全毯给他依偎。宝宝们充满同情和关 怀的小举动是他们的妈妈观察到的。在一项研究中,妈妈们接受训练,负责记录自己宝
宝的同理心行为。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同理心的根源可追溯到婴儿期。几乎从出生
起,婴儿如果听到别的婴儿在哭,他们也会感到不安。有人把婴儿的这种反应看作同理
心的萌芽。
发展心理学家发现,婴儿甚至在充分意识到自己相对于他人是独立的个体之前,就会为
同情而苦恼。在出生几个月后,婴儿对周围人的不安会做出反应,好像自己遇到不安一
样,看到别的婴儿流泪自己也会哭。
⻓到一岁左右,婴儿开始意识到不幸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发生在他人身上,不过他
们对如何反应仍然感到困惑。
比如纽约大学的⻢丁·L.霍夫曼研究发现,一岁大的婴儿会把自己的妈妈叫过来安慰哭泣 的小伙伴,而没有意识到小伙伴的妈妈此刻也在房间里。婴儿的困惑还表现在,年仅一 岁的他们还会模仿他人的困扰,这也许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比如,如果看到 别的宝宝手指受伤,他们可能会把自己的手指放进嘴里,看自己是不是也受伤了。有个 宝宝看到自己的妈妈在哭就去抹自己的眼睛,尽管他的眼睛里并没有泪水。
婴儿的这种行为被称为“动作模仿”,“同理心”的原始含义就是“动作模仿”。“蒂奇纳提 出,同理心起源于一种对他人困扰的身体模仿,个体通过模仿引发相同的感受。他 用“同理心”与“同情心”进行区分,同情心是指对别人的遭遇感到同情,但并没有体会到 和别人一样的感受。
大约两岁半的时候,动作模仿现象从婴儿身上消失了,此时他们意识到他人的痛苦与自
己的痛苦是不同的,而且能够更好地安慰他人。
一位妈妈的日记中记录了一个典型的事件:
邻居家的宝宝哭了......珍妮走过去,想给他一些曲奇饼。她围着他团团转,自己开始哭
起来。然后她试图抚摸他的头发,但被他拨开了......他自己慢慢平静下来了,但珍妮仍
然很担心。她一直递给他玩具,轻轻拍他的头和肩膀。
在这个阶段,幼儿对他人情绪不安的敏感性开始出现分野,有些孩子像珍妮那样感觉敏
锐,有些孩子则迟钝一些。
系列研究发现,同理心出现差异主要与父母如何约束孩子有关。比如父母要求孩子特别 注意他们的错误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困扰,“看看你让她多难受”,而不是“你真淘气”。研 究者还发现,观察其他人在面对别人的困扰时如何反应也会影响同理心的塑造。通过模 仿自己看到的东⻄,儿童同理心反应的知识体系得到了发展,尤其是懂得了怎么帮助受 到困扰的人。
孩子同理心的培养非常关键,我们看到的很多人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就像书中说到的比 如说你的孩子打了别人的孩子,你会怎么做呢?“你看看你让他多难受、你让对方怎么 怎么样”增加他的是一种同理心。但是绝大多数家⻓回去之后就会给孩子暴打一顿,或 者是大骂一顿,说孩子为什么这么淘气,你能不能以后别跟别人打架。这种方法就在培
养孩子的自私。并且没有同理心。所以为什么说要回到父母身上,原生家庭造成的影响
是非常大的。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都是有同理心的。
善于协调的孩子
莎拉在25岁那年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克和弗雷德。她觉得⻢克更像她,而弗雷德更 像爸爸。莎拉的印象也许无形中导致她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双胞胎,影响既显著又微妙。
做家⻓的很多都是,如果你有两个孩子或是三个孩子,你的对待是不一样的,这个问题
要高度重视。在双胞胎三个月的时候,莎拉常常让弗雷德盯着她看,如果他转过脸去,
莎拉会试图再次抓住他的目光。这时候弗雷德会更加断然地转过脸去。而一旦莎拉看别
的地方,弗雷德就会回过头来看她,追逐和躲避的循环再次开始了,这种把戏常常把弗
雷德弄哭。但对⻢克,莎拉几乎从来不像对待弗雷德那样故意进行眼神接触。相反,⻢
克可以随心所欲地中断眼神接触,莎拉从来不追逐他的目光。
这种举动看似无足轻重,但意味深⻓。一年之后,弗雷德明显比⻢克更胆怯,依赖性也
更强。他表达恐惧的方式是中断与他人的眼神接触,就像他三个月时对待他妈妈那样,
低头把脸转过去。但⻢克会直接看别人的眼睛,如果他想中断眼神接触,他就会微微向
上抬起头,然后转到一边,带着胜利的微笑。
这对双胞胎和他们的母亲参与了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家丹尼尔·斯特恩的研究,他对 他们的行为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斯特恩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琐碎、重复的互动非常入迷, 他相信情绪生活最基础的经验就是在这种亲密的时刻建立起来的。亲子互动最关键的时 刻是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情绪会被待之以同理心,会为人所接受并得到回应,斯特恩将这 个过程称为“协调”。双胞胎的妈妈与⻢克协调一致,但与弗雷德的情绪不同步。斯特恩 认为,亲子之间无数次重复的协调一致或者不相协调的时刻,塑造了孩子成人以后对亲 密的人际关系的情感期望,这种影响也许比童年期重大事件的影响更加深刻。
有几个孩子的你就会发现,有人说:"你对这两孩子不一样啊。”你会说:“我怎么不一 样了,都是我生的。”你就开始说从古传下来的话:十个指头里面⻓、手心手背都是 肉。”这是一种谎言。就像刚才的故事一样,又回到了九型人格,发现沙拉对待着两个 孩子的区别是由于他的本我在发挥作用,并不是考虑孩子的本我。有的人会说:“家里 面这两个孩子,这个特别听话,原因是跟你同频。另一个不听话,跟你是不同频。”了 解这些,才能让你的家庭更幸福。
协调发生在无声无息之际,它是人际关系变奏的组成部分。斯特恩把母婴相处场景拍摄
成几个小时的录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他发现,妈妈通过协调让宝宝知道她明白
宝宝当前的感受。比如宝宝发出高兴的尖叫,妈妈通过轻轻摇晃、发出咿咿呀呀的声
音,或者配合宝宝的叫声发出相应的声调,以此来肯定宝宝的快乐。又如宝宝晃动拨浪
鼓,作为回应,妈妈迅速摇晃起来。在母婴互动过程中,来自妈妈的肯定信息与宝宝的
兴奋水平不同程度地互相呼应。微妙的协调让婴儿确认他的感受得了情绪回应,斯特恩
发现,妈妈与宝宝互动时,大约每分钟就会向宝宝发出回应的信息。
所以父母很重要,孩子是自信、自卑,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培养了。协调与简单的模仿 有很大的差异。斯特恩告诉作者:“如果你只模仿宝宝,仅仅说明你知道他的行为,而 不是他的感觉。要让宝宝知道你能够体会他的感受,你必须用另一种方式回应宝宝的内 在感受,这时宝宝就会知道他得到了理解。”
在成年人的生活中,与母婴之间亲密的协调最为接近的也许是做爱。斯特恩写道,做 爱“包含了感受对方主观状态的体验:共同的欲望,一致的意图,同步转变唤起的相互 状态”。爱侣之间反应同步一致,心领神会,和谐融洽。做爱的至高境界是同理心的一 种相互行为,而最糟糕的做爱则缺少情绪的相互性。
幸福的在这个时候都是互相考虑对方的感受的,所以就会幸福。但是有很多人不考虑对
方的感受,缺少这种同理心是不会幸福的。
不协调的代价
斯特恩认为,婴儿从反复的协调开始发展出一种感觉,即他人可以并愿意分享自己的感 受。婴儿大约在8个月的时候产生这种意识,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是分离的,生 活中亲密的人际关系继续塑造他们的认知。父母与孩子不协调的影响非常严重。在一个 实验中,斯特恩要求妈妈们故意对宝宝要么过度反应要么毫无反应,而不是与他们协调 一致,结果宝宝们立刻变得绝望和困扰。
父母与孩子之间缺少协调的时间如果过⻓,孩子的情绪就会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如果
父母对孩子的特定情绪,比如欢乐、泪水、拥抱的需要等,一直没有表现出同理心,孩
子就会开始回避表达,甚至可能不愿意再感受相同的情绪。由此可以推测,孩子将会慢
慢停止把这些情绪用于亲密的人际关系,如果孩子在童年期感受一直被忽略的话尤其如
此。
同样的道理,儿童可能会养成负面的情绪,这取决于他们获得哪些情绪的回应。即使是 婴儿也能“捕捉”情绪,比如三个月大的婴儿,如果妈妈患上抑郁,相对于其他婴儿,他 们在与妈妈玩耍时会反映妈妈的情绪,表现出更多的愤怒和悲伤,以及更少自发的好奇 心和兴趣。
在斯特恩的研究中,有位妈妈经常对宝宝的活跃水平不做回应,宝宝最终就会变得消极 被动。斯特恩指出:“被妈妈这样对待的婴儿明白了,我兴奋的时候不能让妈妈感到同 样兴奋,所以我还是不要尝试了。”不过“修复”关系还是有希望的:“生活中的人际关 系,比如与亲戚朋友的关系,或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关系,会继续塑造个体人际关 系的运行模式。一时的不平衡可以在后来得到矫正,这是一个持续一生的过程。”
有多种心理分析理论认为,人际关系治疗的实质是提供情绪矫正,即对协调的修复。一 些心理分析理论家用“镜像”一词描述治疗师理解病人的内心状态并对病人进行回应的过 程,如同善于协调的母亲与宝宝之间的互动交流。情绪的同步性心照不宣,而且难以为 意识所察觉,但病人可能会产生被人深深地认同和理解的感觉。童年期缺少协调的情绪 代价非常大,会对儿童的一生产生影响。对罪行最严重的暴力罪犯的研究表明,与其他
罪犯相比,他们早期生活的一个特征是被迫辗转于不同的收养家庭,或者在孤儿院⻓大
——他们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们的情绪受到忽略,几乎没有获得协调的机会。
情绪忽略会削弱同理心,而强烈、持续的情绪虐待,比如残忍可怕的威胁、人格侮辱及 尖酸刻薄,会导致一种可悲的结果。遭受情绪虐待的儿童对他人的情绪会变得极度戒 备,这是受到精神创伤后对预示着威胁的信号的一种警觉。这种对他人感受强迫性的关 注常⻅于心理受虐待的儿童,他们成年之后会情绪紧张,喜怒无常,有时还会被诊断 为“边缘型人格障碍”。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非常善于感知他人的感受,他们在童年期曾遭 受情绪虐待的情况很普遍。
刚才的新闻,三年疫情刚刚结束,离婚排大队。这体现了:那个主动要离婚的人是没有
同理心的。他是童年时期父母造成的,只考虑自己。同时,他也是情绪控制不住的人,
三年的压抑他现在爆发。
同理心的神经病学
和神经病学的情况一样,研究同理心大脑基础的最早线索来自古怪离奇的病例报告。比 如1975年的一份研究报告分析了几个额叶右侧区域受到损伤的病人的案例,病人出现了 离奇的退化,尽管他们完全明白别人的话,但他们不能根据别人的声调理解情绪的信 息。挖苦的“谢谢”、感激的“谢谢”以及愤怒的“谢谢”对他们而言意思完全一样。
与此相对的是,1979年的一份报告提到了右半脑其他区域受损的病人,他们在情绪知觉 方面存在完全不同的缺陷。这些病人不能用声调或姿态表达自身的情绪。他们知道自己 的感觉,但表达不出来。不同的研究者指出,所有这些大脑皮层区域都与边缘系统有着 非常密切的关系。
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精神病学家莱斯利·布拉泽斯(在一篇关于同理心生物学的研讨论文 中,对上述研究进行了文献回顾。布拉泽斯介绍了同理心神经病学的发现以及对动物进 行的比较研究,他指出杏仁核及其与视觉皮层的联结区域是形成同理心的关键大脑回路 的一部分。
很多相关的神经病学研究以动物尤其是非人灵⻓类动物为受测者。灵⻓类动物的同理心 (布拉泽斯喜欢把同理心称为“情绪沟通”)不仅是一种趣闻逸事,而且通过实验得到了 证实。首先,研究者在恒河猴一听到某种声音的时候就对它们进行电击,训练它们害怕 这种声音。然后,教它们学会避免电击,一听到这种声音就推动杠杆。接下来,这些猴 子被成对放到独立的笼子里,两只猴子唯一的沟通渠道是闭路电视,它们能通过电视看 到对方的脸。研究者只让第一只猴子听到可怕的声音,第一只猴子的脸上出现了害怕的 表情。这时第二只猴子通过电视看到了第一只猴子害怕的表情,于是推动杠杆避免电 击。猴子的行为如果不是出于利他主义,就是出于同理心。
在证实非人灵⻓类动物能够根据同伴的面部表情理解其情绪之后,研究者把⻓而尖的电
极棒小心地刺进猴子的大脑。电极棒可以记录大脑视觉皮层和杏仁核单个神经元的活
动。结果显示,猴子看到同伴的表情时,有关信息首先激起视觉皮层神经元的反应,然
后才是杏仁核的神经元。这条通道正是信息唤起情绪的标准通道。不过令人意外的是,
研究者还监测到某些视觉皮层神经元只对特定的面部表情或姿势做出回应,比如带有威
胁的血盆大嘴、因为害怕而扭曲的面部或者驯服的蜷缩。这些神经元与同一区域辨别熟
悉面孔的其他神经元有所不同。这也许表明造物主从一开始就为大脑设计了对特定的情
绪表达做出回应的机制,也就是说,同理心是天生的。
布拉泽斯指出,关于杏仁核和皮层的联系被切断的野生猴子的研究,从另一个方面证实 了杏仁核–皮层通道对理解和回应情绪的关键作用。当这些猴子被放生回到猴群之后, 它们能够应付一般的任务,比如填饱肚子和爬树。不过这些可怜的猴子完全不知道该如 何对同伴做出情绪回应。尽管别的猴子善意地靠近它们,它们还是会逃走,最终独自生 活,避免与猴群的联系。
布拉泽斯认为,特定情绪的神经元集中的皮层区域也是与杏仁核联系最为频繁的区域。 理解情绪离不开杏仁核–皮层神经回路,它对协调个体做出准确的回应起到关键的作 用。布拉泽斯指出,对于非人灵⻓类动物,“这种机制的保命价值非常重大”。“对其他 个体的靠近的觉知,会引发特定的‘心理回应’模式,而且根据对方攻击、安静地休息或 求偶的来意迅速做出回应。”
心理学家罗伯特·利文森的研究显示,人类同理心的生理基础与此相似。他对已婚夫妇吵 架时试图猜测对方心理感受的现象进行了研究。他的方法很简单:把夫妇俩讨论婚姻家 庭的某些问题(比如孩子教育、消费习惯等)的场景拍摄成录像,并测量他们的生理反 应。然后让他们看录像并讲述自己当时的感受。最后让他们再看一次录像,并试图理解 对方的感受。与配偶的生理水平同步的丈夫或妻子,同理心的准确度最高。也就是说, 当对方不断地冒汗时,他们也会冒汗;当对方心率下降时,他们的心跳也变慢了。简而 言之,他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在模仿配偶微妙的身体反应。在最初的互动期间,如果观 看者的生理模式只是不断地自我重复,他们就很难揣测配偶的感受。只有在身体反应同 步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同理心。
所谓的灵魂伴侣,他们不在身边都能感受到,对方发生了什么。身心灵同步成⻓非常厉
害。比如他的手在干什么他都能感受到,比如说她的肚子不舒服,他也能感受到。这说
明在情绪脑以强烈的反应驱动身体时,比如发火的时候,很少或者不会产生同理心。同
理心要求个体保持足够的冷静和感受力,以便情绪脑接收和模仿他人微妙的情绪信号。
扫码关注思涵讲书,每天直播间一起听书,终身成⻓!
想了解读书变现扫码关注直播间
此文件版权归属:思涵读书荟 官方微信:xmxxz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