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其升降何如?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黄帝曰:气之从地升者,既为初,气之从天降者,既为中矣。敢问天地之气,其一升一降何如?
岐伯对曰:气之升降,乃阴阳进退之道,即天地自然之造化更相转移之妙用也。
“帝曰:愿闻其用何如?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黄帝曰:其妙用何如?愿卒闻之。
岐伯对曰:天地相去八万四千里,天以乾索坤而还于地中,其阳负阴而上升,地以坤索乾而还于天中,其阴抱阳而下降。
以一岁证之,有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十辰。十二辰为一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三气为一节,二节为一时,四时为一岁。
一岁以冬至节为始,是时也,地中阳升,凡一气十五日,上升七千里,三气为一节,一节四十五日,阳升共二万一千里,二节为一时,一时九十日,阳升共四万二千里,正到天地之中,而阳合阴位,是时阴中阳半,其气为温而时当春分之节也,过此阳升而入阳位,方曰得气而升。
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夏,立夏之后,四十五日夏至,夏至之节阳升通前计八万四千里,以到天,乃阳中有阳,其气热,积阳生阴,一阴生于二阳之中,自夏至之节为始。
是时也,天中阴降,凡一气十五日,下降七千里,三气为一节,一节四十五日,阴降共二万一千里,二节为一时,一时九十日,阴降共四万二千里,以到天地之中,而阴交阳位,是时阳中阴半,其气为凉。而时当秋分之节也,过此阴降而入阴位,方曰得气而降。
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冬,立冬之后,四十五日冬至,冬至之节,阴降通前计八万四千里,以到地,乃阴中,有阴其气寒。积阴生阳,一阳生于二阴之中,自冬至之后,一阳复升于前,运行不已,周而复始。
所谓升已而降,降已而升,下降则气流于地,上升则气腾于天,上下升降,相召相因,则万物自变化而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