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以同理心倾听
活在非暴力沟通中意味着,不论他人用什么样的言辞来表达自己,我们都只是聆听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接着,我们可以选择反馈他们的意思、复述我们的理解。此外,持续地同理让他人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当他人感到被充分理解后,我们再来关注解决方案或提出请求。
我们自己也需要获得同理才能更好地同理他人。当意识到自己处于辩解防卫的状态或痛苦得无法同理他人时,我们可以选择(1)停顿,深呼吸,同理自己;(2)“非暴力呐喊”;(3)离开现场。】
——东哥读书心得:
——不去做什么,只是在那里。“要同理他人,必须完全卸下对他人先入为主的成见和评判,这就是与他人“同在”的状态”。“然而,保持临在绝非易事。”在《非暴力沟通》中,“同在”和“临在”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区别。以下是AI的回答。
同在:强调的是一种情感上的陪伴和共鸣,是指在他人经历某种情绪或事件时,我们能够真正地与他们站在一起,理解他们的感受,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它侧重于表达我们与他人在情感层面的连接,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和支持,仿佛我们与他们一同经历着喜怒哀乐。例如,当朋友遇到挫折而难过时,我们坐在他们身边,认真倾听他们的倾诉,用眼神和肢体语言传达出我们的关心,这就是一种“同在”的表现。
临在:更加强调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下的情境中,不仅是情感上的陪伴,还包括在当下时刻保持专注、警觉和有意识的状态。它要求我们放下内心的杂念和评判,真正地关注眼前的人和事,以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去体验当下的一切。例如,在与他人交流时,我们不仅仅是听到对方的话语,还能注意到他们的语气、表情、肢体动作等细微之处,并且能够敏锐地感知到对方内心的情绪和需求,这就是一种“临在”的状态。
两者的异同
相同点:都体现了一种对他人的关注和投入,强调在与他人相处时要全身心地参与到当下的情境中,给予对方充分的重视和尊重,让对方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
不同点:“同在”更侧重于情感上的陪伴和共鸣,重点在于与他人在情感上的连接;而“临在”更强调个体自身的专注和意识状态,是一种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投入,不仅包括情感上的连接,还涉及到对当下情境的敏锐感知和理解。可以说,“临在”是一种更高级的“同在”状态,它需要我们在情感陪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注力和觉察力,以便更好地与他人建立深度的连接。
——“用佛家的一句话“不去做什么,只是在那里”来描述同理这个能力再恰当不过了。““只是在那里”,其实,我们内心仍然有许多戏要演。
——给建议、比惨、说教、安慰、讲故事、摆脱感受、同情、询问、解释、纠正,这些行为都会妨碍我们以同理心与他人连结。这些做法,都是我们常用却不自知的方法和手段,因为我们抱着“我是好心人”的执念。
——倾听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时,可能只是静静地听,对方只是想静静,有人倾听自己的倾诉,即可满足需要。也有可能需要我们持续的引导、确认,试着从不同角度、维度、契机去只有用好“非暴力沟通”的理念、方法。正如作者所言,“带着觉知聆听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时,我们的语气是探询式的,是为了确认我们的理解是否到位,而不是在下结论。“
——复述,即便是仅仅的简单复述,也表达了我们在听,临在、同在。同时,复述,也是为了帮助对方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复述,是我们缺乏训练的一个基本沟通能力。
——“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同理。一种选择是以非暴力的方式来呐喊——'非暴力呐喊'。”“非暴力呐喊”,这个方法,是自己主动表达感受和需要,是自我情感的一种宣泄方式。也是引起他人注意,引来关怀的一种方法。不要憋着,不要憋着,不要憋着,会憋坏自己身体的。
——《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这是道教“一气化三清”的由来。运用“非暴力沟通”技巧做倾听时,请保持倾身、倾注、倾情,我们努力通过“三倾”来化解对方或自己心中的闷气、怨气、苦气、戾气,那“一股有待宣泄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