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这是一首思妇写的诗。她在汝水旁边砍柴时,思念他远役的丈夫。这是反应社会乱离的诗,《诗序》和《诗集传》认为诗意是赞美文王之化(文王的教化,文王指姬昌周文王),言语涉及附会之意,不可信。《后汉书》周磬传注引韩诗曰:汝坟,辞家也。比较切合诗旨。崔述《读风偶识》更进一步指定:此乃东迁后诗,【王室如燬】即指骊山乱亡之事。也言之成理。
此诗分三章,每章作以转折。这里诗意的转折不仅仅在于陈述的内容,也表现在情感变化之中。以凝炼的字句表达凝炼的感情,后来诗人惟有杜甫最长于此。如著名的三别诗:《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语,字字凄婉,句句惊心。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认为在这一类诗中,有一种浓厚的情感蟠结在胸中,像春蚕抽丝一般把它抽出来。所以名之为回荡的表情法。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沿着。
汝:汝水。源出河南天息山,东南流入淮河。
坟:堤岸。坟是濆的假借字。
马瑞辰《通释》:坟通作濆。《方言》:【坟,地大也。青、幽之间,凡土而高大者谓之坟。】李巡《尔雅》注:【濆谓崖岸,状如坟墓,名大防也。】是知水崖之濆与大防之坟为一。
意思大概是:坟是指地势高大。在青州、幽州,凡是地势高大的地方谓之坟。濆有水边、岸边之意,形状如坟墓一样,名大堤。所以知道,岸边的堤岸与地势高大的大堤是一个意思。
条:树枝。
枚:树干。《毛传》:枝曰条,干曰枚。
君子:这里是妇女对丈夫的尊称。
惄:饥饿貌。《毛传》:惄,饥意也。
韩诗作愵。《说文》:愵,忧也。秦、晋之间,凡志而不得、欲而不获、高而有坠、得而中亡谓之湿,或谓之惄。
意思是:秦晋之间,凡不得志、欲望不能满足、身居高位被贬、得到却中途失去谓之惄。
调:同朝。
调饥:未吃早餐前的饥饿。这里隐喻男女性爱未能得到满足。楚辞《天问》:胡维嗜不同味,而快鼂饱?鼂一字作朝。鼂饱与调饥同一喻意。
胡维嗜不同味,而快鼂饱?
意思是:为什么嗜享巫山云雨,求欢饱享一朝之情?
直译:为什么要品尝不同的味道,只因为满足一早的食欲?这里借食欲暗喻性欲。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肄:砍过又生出来的小树枝。《毛传》:肄,于也。斩而复生曰肄。
遐:疏远。不我遐弃,这句是倒文,即【不遐我弃】。这章后二句是诗人设想相见的快乐。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鲂:鳊鱼。
赪:红色。《说文》:鲂,赤尾鱼也。
马瑞辰《通释》:本草纲目云:一种火烧鳊,头尾俱似鲂而脊骨更隆,上有赤鬣连尾,黑质赤章。今江南有鳊鱼,其腹下及尾皆赤,俗称火烧鳊,殆即古之鲂鱼。诗人以鱼尾之赤兴王室之燬,后人遂以火烧鳊名之。
意思是:鲂鱼是一种火烧鳊,头尾都像鲂鱼但脊骨处隆起,颈到尾巴都有红色毛发,黑质赤章(这句话我不知道什么意思,搜索许久都无答案)。今江南有鳊鱼,其腹下和尾巴都为红色,俗称火烧鳊,大概就是古代的鲂鱼吧。诗人以红色的鱼尾起兴王室之燬,后人遂以火烧鳊命名。
燬:同毁。如燬比喻王政暴虐。
孔:甚,很。
迩:近。
后两句意为,虽然王政暴虐,徭役不断,你难道不想想近在身边的父母也需要赡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