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尔在《谈谈方法》中说到:“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也就是说,要小心避免轻率地判断和先入之见,除了清楚分明的呈现在我心里、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以外,不要多放一点别的东西到我的判断里。”
这本书的观点,按照老话说是跳出系统思考,但我们不肯能站在虚空中去思考,一定是有所依靠凭借,站在脚下的基石,就是科学理性。但按照笛卡尔的做法对普通人实在太难,不如直接不合逻辑。
但科学理性批判的模因是有用的,但在实践意义上却有些不足。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一书中提出跨学科的思考方法,这也是非常好的跳出系统思考,摆脱学科的条条框框,查理芒格说只要吸收那些学科最杰出的思想就足够了。这就如同在自己脑中组织了一个庞大的顾问团。毕竟人对自己进行改变不可能依靠悖论,使被人发生改变是可以使用悖论的。不妨简单修改一下第九章 改变的实践的看法:
1.以具体的词语清楚界定问题
2.以跨学科的思考方法讨论解决对策
3.给想要达成的改变一个明确的定义
4.形成一个计划,该计划分为多个小计划,每个小计划的成果可以检验测量。
《机器人叛乱》这本书中,给出了如何避免不正确的信念的方法,共四条:
1.避免安装对载体身体有害的模因。
2.对于信念类型的模因,力争只安装真实的模因,也就是说,反映世界真实面目的模因。
3.对于欲望类型的模因,力争只安装不排除未来其他模因丛被安装的模因。
4.避开那些抵制评估的模因。
事实上,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正是因为它具有群的性质,正是那些不可以被常规的思想,方法解决的问题才会向心理治疗师提供着素材,同时我们越是急迫地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也成为了问题,由错误的模因构成的游戏具有稳定性,但它的根基又是脆弱的。错误的模因如同外来的流感病毒,控制着我们的想法。正是那些合逻辑的才能被人所理解,也同时可以被抗拒,但那些不可被理解的悖论却潜入潜意识中,影响这人的行为。
对于自己来说,可以依靠科学理性这套模因主宰自己的人生,对待其他大多数人就不一样了,知乎上有个大神罗文益,他就发现用错误的逻辑去说服他人更有用,然而错误的逻辑不正是不合逻辑嘛,所以对待他人所产生的问题,可以采用书中的想法首先达成困惑,造成第二序改变。书中作者的观点是,只要这个方法能够解决方法就可以,而不必去询问问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的确很多难题的真正的原因是难以发现的,但在人际交往过程之中,尤其是与自己亲密的人的长期关系构建之中,是否此问题暗示了更大的问题。比如他人会更受他人的情绪影响而不是逻辑理性,更容易被先入为主的概念洗脑而不自知。或者这本身就是个容易幻想不切实际目标的人。我也只能说,第二序改变可以解决目前这单独一个问题,却难以对这一人的性格造成改变。不过也不要存在可以改变一个成年人性格的信念,这一信念可以说是个乌托邦了。第二序改变不能改变人的性格,但我们也可以看到某些性格只是由于青春期或者某些不加批判所得到的概念。
对于其他大多数人来说,按照休谟的说法是情感的奴隶,正是因为他们的信念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不理性的,所以要依借 不合逻辑从而产生困惑。这类似于以毒攻毒。当然不合逻辑的方法有很多种,要选择对问题解决有利的悖论。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尽力避免两种情况,断言式与两难式。去想一想其它的可能,站在科学理性的角度去看待解决问题。
去问问题是什么,而不是去问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也许站在科学理性的角度能得出真正的原因,但也不要抱太高的期望。我们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解决问题,而非不断追问问题的原因。
如果我是作者,需要哪些知识写出这本书?
1.多年传统心理治疗经历。2.精简治疗经历。3.群论与逻辑类型的数学理论4.阿什比的控制论与博弈论知识。5.维特根斯坦的数理哲学。6.托马斯.S.库恩的科学哲学7.一定的历史与文学积淀。存在主义作家。8.信息论,信息交换的知识。
9.卡尔.波普尔的论文。《乌托邦与暴力》
9.冯.诺依曼
不得不承认,三位作者是博学多才的,只列出了少数几条,但也足够受用。
写完之后,还是觉得自己读书太少,练笔太少。还需勤学苦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