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俊芳
昨天在云伴读听了冯卫东老师的一节课《为“真学”而教》,感觉冯老师是一个快人快语,善于归纳总结,又极具个人魅力的一个人。
课听的不是很懂,只是记录下来一些零碎的触动了我的一些文字。
“三个理念”“六个追问”“九个建议”,这三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基于问题的追问和建议是对理念的有力支撑,理念是对于追问和建议的在理论层面上的深度拔高。冯老师用词非常的精练,书中有好多金句都是经过老师精心的提炼而生成的,极具个性,典型的“冯氏特征”,需要读者细细的研读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金句”有:
1.回归“童我”,以己度人,
同样是说“要站在儿童的立场”,换一种说法,这不仅仅是个人特色,而是不“人云亦云”,是创新。在教学当中,我们要关注的是学生怎么学,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计教学和思考问题。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的一个同事,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时,教初中物理,觉得那些知识简直就是太简单了,每天都是高谈阔论,结果学生听得云来雾去的,啥也听不懂,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这就是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脱离了“以学生为本”。我们要把自己当做学生,要有同理心,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知识的传授通过什么语言什么方式呈现和讲解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旷日”的教学或许才有“持久”之效。
这讲的是教育是慢功夫,知识的习得也是需要很长时间不断反复地温故知新才会变成稳定的记忆留存在大脑里。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品性的培养,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明白了这一点,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着想,不能只关注眼前,要“风物长宜放眼量”。
3.相信儿童,“为难”儿童,解放儿童
为什么要为难儿童呢?这是指在教学中对知识的传授,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接受,要善于提出一些有高度有难度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跳一跳摘不到,跳三跳,才够得着。”适度的“为难”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有利于思维的开阔,能力的拔节。
4.学生上课要“培训”,学生要学会做学生。
说的太好了!现在的很多学生不是不够聪明而是不会学习,不会听课,不会记笔记等,这些“技能”都需要我们老师教给他们。比如,上课的时候要怎么坐——头正肩平身正(学生的身姿问题一直是个大问题,需要时时提醒。)怎么听课——眼看,耳听,心记,嘴说,手写。老师讲课时,很多学生不听,自玩自的,同伴回答问题时,不懂得尊重和认真聆听,只顾自己抢着说,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纠正和完善学生,需要我们反复加以训练才有可能嵌入学生的生命,成为他们行为做事的一部分。
4.在“捂、焐、悟、晤”中把知识做出来。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不大懂,也许看了著作,结合事例会明白吧。从字面上来看,“捂”就是盖着藏着掖着,不露出来。这是指知识不要直接“抖”给学生,要学会一点一点的渗透?“焐”是“用热的东西把凉的东西变暖和”,这是指学习知识不是冰冷冷的行为,而是有温度的心与心思想与思想的交流?“晤”是会面见面的意思,是指知识的习得在学生与别人的交流和运用中才会学的更透彻?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与“告诉我,我会忘记,交给我,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会学会”是一样的内涵吧。
为“真学”而教,重在一个“真”字,真正关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了什么,让课堂基于学生真实发生。一个教师的成长从他动手写作开始,写作是一个人思考的整理和凝炼,写作是教师最好的“专业自修”。让基于课堂的教育思考成为我们的日常,让我们努力动手记录点滴的有价值的思绪,将它进行整理、建构和提升,成为我们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