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师,讲课时生怕学生不知道,生怕哪一点讲不到孩子们学不会,于是,一节课吧嗒吧嗒,成了自己的秀场。
听过无数次课,评课时不可避免的说到:“你犯了所有老师都会犯的毛病,说的太多了!”自己的课,也经常被评价,讲的太多了,整节课都是老师的声音。
可是,怎么改?从哪里改?依然一头雾水。
于永正老师在退休后的一篇文章中写到:“我有咽炎,想来是上课说话太多所致。如果我再次上课,我一定会减少说话,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孩子们。”
学校一直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可是,怎么凸现呢?
一直在摸索,一直在学习,一直在实践,最近,似乎,是有一点门道了。
一,听课时有意识记录学生的活动。
之前的听课记录,更多的是对于授课老师的记录,老师的过渡语、衔接语、教学过程等。满满几大张,几乎成了课堂实录,但是,关注的重点在老师。学习的重点,也是老师怎么做,怎么说。
现在,会有意识的记录学生的活动,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分类。方便自己在课堂上安排学生的活动。
二、备课是更多的考虑学生。
原来的备课,更多的关注教材,重点圈了又圈,书上记录的内容密密麻麻。关于课堂,更多考虑的是老师怎么讲,这里怎么说,那里怎么讲,至于学生,似乎只是打下手的边角料,无足轻重。备课,仅仅是备“课”,学生,完全不在其中。
现在,备课时,只会简单的撸出来几个问题,考虑他们的关系,想好怎么衔接,怎么引入,怎么引导质疑。同时,会考虑联系学生之前的学习情况,比如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环节,我就考虑到四年级的问题策略,用之前学过的策略来梳理自己提出的问题,并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不但考虑到学情,还会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和他们学习知识的进阶性,尽可能打通新知识和原有认知的通道。
三、课堂留白给学生发挥
如果遇到上公开课,老师的稿子满满几大张,从第一句导入,到最后结束,每一句话,每一个环节,都考虑的细致入微。课堂上,就只剩下按部就班照着说完就行了。
课堂上的设计,会留出大量的空白,供孩子们自由发挥,从问题的提出,到板书,从小组交流到分享,从质疑到对同学发言的评价,一切,都交给孩子们来完成。
上次课件已经修改过,晚上躺那里,突然想起来:“关于对于课题的质疑,为什么不让学生来说,然后梳理问题把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呢?”所以,第二天,这一切便都由孩子们来完成!
学生发言结束,会随机问周围的同学:“请你对他的发言进行评价!”“谁还有补充?”
所有学生能做的事情,便都交给他们来完成。
课堂由老师的秀场,变成了学生的主场。
四、小老师和挑刺员轮番出场。
课堂上的生字和组词,从这学期开始,我彻底放手了。“谁来当小老师,教教大家?”之后随机挑选学生上台书写词语,并给大家介绍,这个字容易写错的地方,以及记忆这个字的方法。
台下的小同学,此时俨然变身“火眼金睛”,“他这个字没有写规范,这里的竖钩没有钩!”“他这个字写的不好看,撇和捺伸展开才好看!”“他这个字是错别字……”
每一次提醒,对自己也是一次加深印象,每一次挑刺,都是学生共同学习的良好时机。一段时间下来,易错字出现的频率,明显有所降低。
学生不在是单纯的被动接受抄写组词,自己更多的参与到了学习的过程中,记忆的内容更加深刻。虽然,因为双减,我们的作业没有传统的抄写字词,但,似乎,也并没有太大影响呢!
遇到朗读课文,“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你能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朗读的小技巧吗?”
“你觉得她读得怎么样?有什么建议给她吗?”
……
在一系列的展示活动中,孩子们越来越自信。而我,也可得清闲。虽然我课堂上没有讲,但是,课堂也并没有因此而沉闷,虽然话语权不在我手里,但是,学生参与的热情却明显高涨!
下午,校长再次提出“不要把课堂变成自己的个人展示课!”是啊,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试错课,是学生的展示课,是学生的质疑课,是学生的评论课。他们,才应该是课堂的主体,只有他们动起来,他们思考讨论起来,才是有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收获!这些,是他们自己研究发现的发现,而不是老师硬塞给他们或者死记硬背、一知半解的知识!
而这,只需要老师懒一点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