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读书笔记007

天地之心

1.10

(《周易程氏传》伊川先生曰)一阳复于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彖辞》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天地之心是拟人化的说法,所谓天地的用心,实则天地之道也。从坤卦演变为复卦,天地向我们展示了其造就万物之道。王弼注云:“复者,反本之谓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因此不少前代的儒者都把静视为天地之心,却不知潜在的动才是天地之心,复卦,上地下雷,下卦震卦不是孕育着吗?如果不懂得这个道,谁能发现这个道理呢?

天地之心是静还是动?那要看从什么角度讲,说天地之道寂然不动,强调其无为,则天地之心为静,说天地造化万物,生生不息,则天地之心为动。

1.11

(《周易程氏传》伊川先生曰)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

公,上背下私,背私则为公,平分、共有、共享之义。伊川先生认为,仁德,是天下人所共有的,是一切善的根本。原文为“天下之公”,而非“天下为公”,可见是强调仁德的普遍性,而非强调仁本身的含义。

仁之所以为善之本,因为仁是天理在人伦中的体现,代表了天理流行和自然生息过程的本身。程颢在《识仁篇》中说:“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但是,老子却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大概程颢说的是天道的动,而老子说的是天道的静。

永恒之道

1.12

(《周易程氏传》伊川先生曰)有感必有应。凡有动皆为感,感则必有应,所应复为感,所感复有应,所以不已也。感通之理,知道者默而观之可也。

咸卦,上泽下山。《象辞》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彖辞》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只要阳气一动,就产生感发之力,阴气就会产生回应,此回应又成为感,然后有引发应,如此周流不止,而万物化生无穷。现代符号学在谈到认识论时,认为符号既是感应的原因,也是感应的结果。

二气交感之理,懂得道的人只要静观其变就可以了,不要恣意妄为。

1.13

(《周易程氏传》伊川先生曰)天下之理,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能恒矣。唯随时变易,乃常道也。天地长久之道,天下长久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雷风恒,震上巽下,《彖辞》曰:“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恒亨无咎,利贞;久於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郑玄曰:“易之为名也,一言而函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所谓永恒,不是不变,恰恰相反,随时变易,终而复始,变化无穷,这才是永恒之义。此理至简,为天地之常道,故为不易。不是静态的永恒,而是动态的永恒,只有动才能永恒。圣人坚守此理,故能化成天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