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基础学写作》这本书里,弘丹老师讲过,写作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嗨式写作,就是为自己而写;第二个阶段是走出自嗨,站在读者的角度去写;第三个阶段是成为畅销书作家;第四个阶段是成为一流的作家。
自测自己当下还是在第一个阶段,特别象今天完全不知道要写什么,所以直接 就来个我手写我心吧,让自己埋头去写,不用管写的是什么,更多的是为了感受写作带来的心流,感受创作带来的乐趣。把自己往持久写作的路上带,想让自己在写作的过程中真正地喜欢上这种我手写我心的快乐,同时写的过程也是在梳理自己思路的过程,边写边梳理,思路就清晰了。这时候的写作完全是为了自己,就是想要自己能够以书写的方式,顺畅地表达自己,至于表达的是什么,只需要我自己看懂明白就好,至于你能不能看懂,你喜不喜欢我还考虑不到。
想想最早知道“自嗨式写作”这个说法还是在2021年年底参加的一期零基础训练营课程里。那一次的课程因为和高级班有冲突,时间安排上比较紧张,所以那时的自己并没有躬身入局,彼时还有太多的想法。最终并没有在写作上有什么突破,甚至连录播的课程都没有认真的听完,每天的作业就是为了押金而去打卡。但是最大的收获还是思维上的一个改变。
那就是知道原来写作还可以自嗨。从小的时候起我就很爱看书,上了小学后,自从认识的字多了,家里的小画书都能看懂后,我就把家里所有的小画书全都看了个遍,也可以说是看了N遍。因为家在农村,家里孩子多,经济条件有限,并不能象现在这样,有许多书城、甚至图书馆。农村的孩子能有本书看就不错了,像我们家还算好点的,至少家里还能收集好多小画书。像很多同学家,有的父母不识字,有的父母不仅不喜欢看书,还不喜欢书,所以家里什么书都没有。
我记得那时候放学回家完成作业后,就是拿出那看了一遍又一遍的小画书,继续看。再后来就开始看大姐二姐的语文书、甚至自然书、历史书,反正只要是书就能看,只要有书就可以看,就喜欢看。物质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我对书的喜爱,因为没有太多的诱惑,不像现在的孩子除了书、还有更诱人的手机、平板的电视。
因为这一份喜欢,所以上学后我的作文就比别的同学出色一些。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里朗读,每一次被老师守着全班同学朗读,就又一次增加了我的信心和自豪感,在读书就愈发喜欢和热爱。记得还是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主动商量老师,每在写一篇作文交给老师,让老师给批改。
就这样从小学到初中,在写作文上一直都是佼佼者。到了高中,遇上了一个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老师,年轻、普通话又好。经常在班上给我们朗读一些优美的文章,老师的朗读不仅听起来声音好听,更让我们沉浸在那些美好的描写中,那时候我就在想,他们写得真好,有朝一日我也要写出这么好的文章。
再后来考上学,一个文科生学了计算机专业,写作文就成为了历史。参加工作后,从事的工作还是计算机,写作就此搁置,一扔就是十多年。直到工作十多年后,岗位调整到政研室,我才与写作又重新链接上。虽然是公文写作,但依然可以锻炼我的文笔,不仅锻炼文笔,还锻炼我的格局和视野。因为经常要给一些领导写讲话稿,我必须把自己放在领导的角色上,才能写出像样点的讲话稿。在政研室的第二年,那时候真的是体验到了写作带来的心流的感觉,有很多时候,在写讲话稿时,我好象不知不觉地就变成了领导,面对着台下参会的那群人讲话。
这两年又重新点燃了我对写作的热爱,后来因为岗位又一次调整,我虽然不再从事写作,但很多人知道我会写作。以后的工作中,不仅为自己所在的部门起草一些方案、工作汇报之类的文章,还为很多来找我帮忙的人,帮助他们写各种各样的材料。
后来随着工作压力的加大,写文章又被束之高阁,直到2021年的零基础训练营。那次训练营后,我发现新媒体写作对我来说不仅是个新生的事物,还是一个很大的短板。从2022年2月开始,我开启了自己的自嗨式写作之旅,每天日更。
从最初的每天绞尽脑汁挤出一二百字,到一个月后很顺畅地三四百个字,再到五六百。七八月份以后,基本上每天输出都在1000字以上。在日更输出的过程中,我经常会有思维枯竭的感觉,后来对比爆款文,我发现自己在思维上的欠缺。同样的一篇素材,人家可以写出很有深度的东西,我却是言而无物,所以边写边锻炼自己提升思考能力成为我当下的又一个重要突破点。从那时候起我给自己定下了每天的日更都要有主题,一直到现在。
从1000字突破到1500字,再到偶尔的2000多字,似乎每一次的跨度越来越宽。不积珪步,无以至千里。所以从当下开始,做起来,不管是自嗨,还是想从自嗨跨越到第二个阶段都需要刻意地练习。技能只有在不断地练习中才能突破,欢迎正在看文章的你,我们一起努力,不断地精进自己,突破自己,终有一天会活出自己想要的闪闪发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