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氏发迹于惘川(今陕西蓝田),自汉光武帝时徙居河东郡安邑(今山西夏县),到汉顺帝时迁至闻喜至今,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里盛名久著的一个望族世家。仅以唐朝为例,自唐高宗起到唐昭宗止,就有宰相17人。直到清代裴宗赐官至巡抚,近两千年,裴氏一族,名人辈出,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实属罕见。政治,军事,外交,科学,文化诸方面,都有非凡建树。从汉至清,有近二万人传迹,灿若群星,枚不胜举。如裴度(政治家)裴行俭(军事家)裴秀,制定的《制图六体》奠定了中国制图的理论基础,并官至司空(三公之一)。提到裴秀,有一个人物就无法绕过,他就是裴秀的父亲裴潜。
《三国志》记载, 裴潜避难荆州时,与建安七子之冠王粲结为好友。仅管荆州牧刘表对之相敬如宾,但明察秋毫的裴潜却认为刘表“非霸王之才”却把自己比做周文王,断定“其败无日”,毅然离去。曹操占领荆州后,委以要职,视为高参,曾询问刘备“才略何如”一句“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而此时刘备不过是惶惶如丧家之犬而已。
当时匈奴叛乱,曹操让裴潜率精兵强将讨伐镇压,而裴潜认为匈奴势力正盛,派兵少“则不见惮”,多则“惧而拒境”,提出“宜以计谋图之”,只身一人身深入匈奴腹地,匈奴单于惊为神人,“单于以下脱帽稽颡(屈膝下拜)”,归还之前“所掠妇女,器械财物”。从此裴潜任代郡太守“北边大振,百姓归心”。曹操大为欣喜,“褒称(裴潜)治代(郡)之功”。望贤若渴,迫不及待想调回身边委以重任。裴潜认为继任者必违背他“于百姓宽”于诸胡(匈奴)峻(严)的原则,后必“复叛”。结果不出所料,不过数十日,匈奴果然反叛,曹操“深悔还(裴)潜之速”。
裴潜任兖州刺史期间,与东吴为邻,孙权联合关羽奇袭襄樊,军情严峻。曹操亲到前线视察,,看到裴潜治下的军队,枕戈待旦,严阵以待,“叹其军阵齐整,特加赏赐”。与周亚夫(驻)军细柳的典故有一拼。《三国志》陈寿惜墨如金,但却把裴潜文武兼资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曹丕称帝后,委裴潜以重任。在任颖川典农中郎将时,治理有方,推贤荐能,一时传为佳话,于是升官封爵(关内侯)。到曹叡一朝,官至太尉军师,大司农,又封清阳亭侯。后至尚书令,掌握推选政要大权,“奏正分职,料简名实”(进言庄正,量才任官,名至实归)历仕曹魏三朝,甚得信任,逝世之后,追赠太常,(位列九卿之首)。
难能可贵的是,高官厚禄的裴潜,临终遗言“俭葬”,“墓中惟置一坐,瓦器数枚,其余一无所没”令人唏嘘不已。《魏略》云,每任官赳任,“不将(带)妻子(儿),妻子贫乏,以织藜比”维持生计。陈寿对裴潜的评价仅“平恒贞干(忠贞干练,负重任,成大事)可为言简意赅,但后一句“一世之美士”。却是极尽美誉之辞。的确,他没有辱没裴氏望族之誉也。
裴氏真正显贵自裴潜父亲裴茂始,因其征讨董卓余党李催有功,被汉朝廷封列侯,裴潜,折节(屈己待人)仕进,为官清省恪(清平省略,谨慎而恭敬),且文武全才,在曹魏辖内“少及能者”。到他儿裴秀之时,三国归晋,名利双收,官至司空,画《地域图》,“传行于世”。为文到顶巅,做官到极顶,是裴氏一族真正成为望族,令士人顶礼膜拜,裴氏真正发迹,还是从此时起。
我在夏县实验中学工作时,校长裴挺俊曾到闻喜礼元镇裴柏村,即中国宰相村认祖归宗。在运城市汽车工程学校工作时,招聘一个女孩子,是我夏县老乡,说他弟弟叫裴度,因为裴度在历史上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而命名。后来才知道裴度是唐朝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历仕三朝,出镇拜相,辅佐唐宪宗实现“元和中兴"被时人比做郭子仪。在文学上与白居易,刘禹锡情投意合,颇有建树。可见作为裴氏后人以姓为荣,毋容置疑。
提到裴潜,不能不想起巜三国志》,而提起《三国志》又不能不想起南北朝时的裴松之,因为他为《三国志》作注解是原文字数的三倍。引经据典,穷经皓首,严谨治学,花费多心体力和心机,付出多少艰辛和努力,不仅补充巜三国志》的遗露,还纠正错误,补阕纠缪,广采博引,极大丰富了原书内容,为文献学作出巨大贡献,与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前四史之一”的巜三国志》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与裴潜,裴度同,亦为裴氏争光添彩,可见裴氏一族,人才辈出,人才济济矣。
我忽然萌发一个想法,有机会定到闻喜裴柏村,瞻仰中国宰相村裴氏一族丰功伟绩,想我泱泱河东,人杰地灵,钟灵毓秀,也是一件极为惬意的事儿。
2022年元月12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