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教材的时候翻到了《植树的牧羊人》,标题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抓住“植树”和“牧羊人”两个关键词,我开始困惑这是一篇怎样的小说,“牧羊人”和“植树”有什么关联?带着问题,更容易进入文本中,不知不觉,我把它当作一篇生态文学作品了。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名独居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在荒原上种植树木,最终把荒芜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家园。这篇令人震撼的小说背后还有一则趣闻,1953年,让·乔诺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写下了这篇文章。编辑收到后,还调查了主人公“布菲”,得知这个人并不存在后,稿子被退回。我们如今看来似乎有些可笑,编辑是不是有些混淆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了呢?故事是虚构的,它的魅力从趣闻中也可窥见一二。
故事可划分为3个阶段:
1913年,“我”第一次遇见牧羊人,普罗旺斯的高原一片荒芜;
一战结束之后,“我”再次来到普罗旺斯,高原已经长出了一片树林,流出了溪水;
1945年,“我”最后一次见到牧羊人,高原变得生机勃勃,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
课文并未明确交代这里成为荒原的原因,只用一些细节侧面呈现了它曾经是人类的家园:“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人们也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却掠夺自然,最终受到惩罚,这座村庄因此废弃。课文删改了原文,回看原文,作者还叙述了这篇高原上人们艰辛的生活,他们艰难维生,凡事斤斤计较,精神失常的例子并不鲜见,村庄犹如地狱。这一切仿佛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自然生态被破坏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态也饱受摧残。人们的精神创伤在小说里没有运用象征或隐喻来揭示,相反,作者运用纪实的笔调展现了精神生态的危机。这里的细节与1945年人们安居乐业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生机勃勃的自然又重新带给人们幸福和希望、勇气。就像居住在瓦尔登湖时的梭罗,这时候的他内心充满了宁静与愉悦。牧羊人不仅通过植树挽救了一片土地,还拯救了人们的精神家园,在他们原本荒芜的心里种下了一片绿地。
而牧羊人在植树的过程中,也在充实他自己的心灵,耕耘他的精神家园。牧羊人先后失去了独生子和妻子,他就选择独自生活。一个人的日子是孤独的,但他并未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反而用多年的执着,造就了大地的生机勃勃,造就了人们的幸福,保持着对生命的渴望与热爱、对希望的追寻。他如同不会干涸的泉水,滋养着这片土地的生命。他的心灵皈依于自然,因此,就算是战争,也没有扰乱他的努力和坚持。
“牧羊人”在希腊文化中是神的化身或使者,守护人类。故事中的牧羊人与世无争、辛劳不懈、无私奉献,“住在有益健康的山风中,过着俭仆的生活,再加上与世无争的宁静心灵,老天赐给他令人敬畏的健壮体魄。”给这片土地创造了奇迹。他看似平凡,又带着些神性,令人肃然起敬。“牧羊人”在文本中隐喻无私并长久奉献的人,他们默默地种植着美好和希望,就是我们身边的“守护者”。
“牧羊人”的隐喻又从侧面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不能靠一味的掠夺解决,而要抛开人类中心主义,关怀万物,追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牧羊人看似是在征服自然、与自然对抗,实质上,他努力植树,是在治疗、安抚这片狂躁的土地。最终,我们看到,在这片高原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回归了和谐统一,自然的家园、精神的家园得以回归原初的生机蓬勃。牧羊人“植树”拯救家园的意义,就揭示了这篇作品的生态意蕴。
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其人文主题是彰显人的理想光辉与人格力量。或许很多老师都会回扣单元主题,让学生理解、学习牧羊人的精神品质。文本的解读是多元的,主题内蕴是丰富的,我想这篇课文蕴含的生态意蕴、环保意识,与生活联系同样紧密,不妨尝试将它视作课文的教学价值,做一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