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省:教育,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场景1:中午,女儿在电脑跟前,学习公司安排的党建内容。随口说起了我们是沟通APP的事。说自己现在上不了。手机上无法登录,现在电脑也上不去了。
我随口说了一句:“可以验证码登录吧”,女儿打开电脑上的APP,里面只有扫码登录,根本没有我说的验证码登录。(我后来想起来,那是共享平台的登录方式)“那你的手机呢?”“因为不是最新的版本,无法登录。我卸载了。”女儿说道。苹果系统和安卓系统不一样,需要另外的认证,才能安装。我说:“哦,反正你现在也用不着了”。
场景2:昨天下午去医院,想让大夫看看抽血的结果。到了医院大厅,女儿去问在哪里打印抽血的结果,大厅里的志愿者告诉我们,往前面走,第一个路口左拐。我想着,这么大医院,没有在大厅设置一个便民的打印结果的电脑吗,想着再找个人问问,以免走冤枉路。女儿说;不信,你再找人问问。我就问了就近窗口的医护人员,结果还真是没有,就是到化验室那里去打印。
这两件事情,让女儿很生气,中午说起来,还滔滔不绝。说:“你就是不信任我,我说了什么,你习惯性的否定,非得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我的沟通软件上不去了,你说有办法,结果没有你说的验证码登录。我说打印结果去化验室,你以为大厅里有。那是二院有,不是人民医院。我说了三遍,你非不听。你嘟囔着大厅里应该有打印的地方啊,人家告诉你以后,你还给人家提建议,可以考虑便民大厅里弄一台设备。有时候,你记性不好,说完自己忘了,絮絮叨叨说好几遍。”我听着女儿的描述,天啊,这是我吗?这分明是一个固执的老太太啊,孩子说什么,根本听不进去,孩子说你根本不信任我。是啊,听着孩子的描述,如果我遇见这样一个固执的“我”,也会沟通不下去啊。她眼里听不到对方,看不到对方。这就是我的语言模式?只顾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感觉到我的身体发紧,是不敢面对这样的一个自己吧?我给孩子说:“对不起,丫头,妈妈没想着不相信你,这个模式我改”。“没事,妈妈,其实我说过好几次了,你每次都说要改,以后,我也像对待领导一样对待你,只答应着就行了,也不和你辩驳了。”我这次听到了女儿的无奈。
看来我对自己的觉察力还不够,有很大很大的上升空间。我不够好,不对,我可以更好。文聪老师说,我们要用正向的语言来描述自己。
孩子眼里的我们,和我们认为的自己,相差甚远。外边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我认为,我在想方设法帮助孩子,可是孩子认为我不信任她。沟通软件上不去了,我想法看看怎么登录上去。如果登录不上去,反正也用不着了。我认为是在劝慰孩子,用不着这个也就别着急了。孩子认为你不相信我,我说上不去,你为什么说能上去呢,找各种办法说能上去,上不去了,就说我用不着了。你看,这就是我们对待同样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而且,我们固执的认为自己的看法对。我用两个亲身经历的案例,完美解读了ABC认知理论。
假如我固化的认为自己的想法没问题,是孩子误会我了,甚至是放大了,那么你想让孩子好,孩子却没好,最后两人对抗,破坏了关系,能力也没提升,是不是也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啊?所以,下次孩子说什么,我都无条件的信任,时刻觉察自己,事情顺利了,给孩子的自信添砖加瓦,事情受挫了,在事件中孩子学到了另外一个看待问题的视角,也挺好的。为什么那么死心眼呢?院长说,不让我们做一个死心眼的家长。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中都有自己的模式,有些已经固化了,得好好泡泡,才能松动,这个“泡”当然是用正确的知识的海洋里浸泡。就像做饭熬干锅以后,米糊在锅上一样,得好好用水泡泡,才能刷下来。
我们用自己的视角解读这个世界,世界就是我们眼中的样子。所以,我们要不断升级我们“解读器”的版本,让自己看待这个世界尽量不窄化,不僵化,有弹性,更丰富,我们的人生才有可能是丰富的有弹性的,我们的生活才更贴近我们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