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前文总结了春秋初期郑国“卿制”与“军行”设置的特点。这一时期先后在“北制之战”(前718)及“繻葛之战”(前707)之中表现活跃的两位公子曼伯与子元的真实身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争议的焦点。
常见的一种解读为《传》的编写者在介绍这两人的时候使用了所谓“春秋笔法”,曼伯即世子忽也即郑昭公,而子元即公子突也即郑厉公,为了避免啰嗦所以分别用在不同场合下面,不过这种看法并没有直接证据可以支撑。关于对这两人的侧面解读我们来看看后来楚灵王“大城陈、蔡、不羹”时(前531)申无宇的评价:
……对曰:“择子莫如父,择臣莫如君。郑庄公城栎而置子元焉,使昭公不立。齐桓公城穀而置管仲焉,至于今赖之……(左传.昭公十一年)
也即首先子元肯定是昭公儿子而非兄弟,因为文中申无宇所指出的“择臣莫如君”是就齐桓公对管仲的态度而言,那么前面“择子莫如父”当然就是指郑庄公对子元而言。从字面来看似乎“城栎而置子元”就是导致昭公没能即位的直接原因,说明郑庄公在“择子”这件事上面判断有误。而昭公也即世子忽未能即位事件(前701)的记载如下:
……九月,宋人执郑祭仲。突归于郑。郑忽出奔卫……(春秋.桓公十一年)
如《经》所述,宋人通过运作安排公子突“归于郑”,也即从外部进入了郑而非一直在郑,之后郑世子忽被迫流亡卫国而没能即位。这样看起来,似乎确实是公子突在祭仲支持下从栎返回而控制了郑都一般。不过再详细看《传》中的说法,则事实显然并非如此:
……宋雍氏女于郑庄公,曰雍姞,生厉公。雍氏宗有宠于宋庄公,故诱祭仲而执之,曰:“不立突,将死。”亦执厉公而求赂焉。祭仲与宋人盟,以厉公归而立之……(左传.桓公十一年)
就是说厉公也即公子突的主要背景在于宋国得宠的姞姓贵族雍氏,宋庄公则利用雍氏与公子突的关系将其控制,同时用计劫持了祭仲并与之结盟,并安排公子突归郑。这样看来,公子突其实更有可能在郑庄公晚年离开了郑国并寄居于其在宋国的母系雍氏。如果试想公子突真的就是子元并且被封于栎,那么就应该强调“栎人”拥护其回郑夺权,而非依靠宋庄公运作以及需要胁迫祭仲结盟了。当然公子突如果真的拥有“大城”栎也不会那么容易被宋人控制住了。除此之外,公子突之名“突”也与“子元”并无字面含义上的对应关系,所以子元并非公子突之字。
这样看来,公子突根本不是被封于栎的子元,其回郑即位“使昭公不立”也并非申无宇所指的意思。我们还是再回来看看申无宇所实际想表达的本意:
……臣闻五大不在边,五细不在庭。亲不在外,羁不在内。今弃疾在外,郑丹在内,君其少戒……(左传.昭公十一年)
就是说,申无宇其实担心的是出现动乱时亲不在内而在外,同时外人却在内掌权的现象。后世前秦苻坚徙关中氐人数万户于关东以控制征服的疆域,侍臣赵整作歌曰:“远陟种人留鲜卑,一旦缓急语阿谁?”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楚灵王的风险在于将自己的弟弟弃疾远封在蔡,而郑国流亡大夫子革则成为近臣。那么就郑庄公晚年的情形,则是非公族出身的大夫祭仲在内执政,而世子忽的弟弟子元却没能成为近臣,反而被封在栎,即与所谓“羁在内,亲在外”的现象相符。由于祭仲不是公族,谁即位对他来说其实都一样,所以其立场与楚右尹然丹(子革)类似,容易发生动摇。当宋国胁迫其拥立有雍氏背景的公子突的时候,其轻易就改变立场驱逐了世子忽,甚至把自己的女儿也嫁给了雍氏:
……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左传.桓公十五年)
可见祭仲将女儿嫁给了来自宋国的雍纠,并安排本来就与厉公是舅表兄弟关系的雍纠出仕郑国成为厉公的属下,这样就暂时以姻亲关系绑定了厉公、祭仲以及宋国之间的利益。
在祭仲背叛去世的郑庄公安排公子突而非世子忽即位之后,原本可以就近支持世子的子元由于被封在栎而没能及时采取措施扭转局势,而世子忽孤立无援才被迫出走,这才是所谓“使昭公不立”的本意所在。
综上,重新审视了申无宇所表达的本意之后,笔者判断郑厉公(公子突)与其被封于栎的兄弟子元并非一人,后面我们再来看看这位被“封于栎”的子元究竟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