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与误区,探讨实现这种文化转型的若干基本课题,作者认为,课程理论研究队伍和课程教材编制队伍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在这里我们需要两种创造,第一,创造“和而不同”的编审关系,第二创造“和而不同”的教科书系列,唯有借助这两种创造,我们才能逐步地逼近新课程所追求的理想教科书的状态,才能逐步接近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理想境界。
没有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课程改革仍是一句空话。因此作者认为,新课程实施的焦点在于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而“研究性学习”就是旨在变“灌输中心教学”为“对话中心教学”的基本策略。作者提出了对“研究性学习”的个人认识:第一,“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活动”,而不是科学院院士的围绕“高精尖”课题的“科学前沿的创造”,也不是少数“英才学生”的专利。它的选题应当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富有儿童情趣,它是人人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第二,“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的一种“探究式学习”,而不是预设的“接受式学习”;第三,“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生成的、跨学科、合作式的学习活动,教师的作用是从旁指点、建议和保护;第四,“研究性学习”不仅意味着学习方式的变革,而且意味着课程范式的变革;第五,“研究性学习”本身是一种开放的,而不是封闭式的课程。它的学习内容是开放的,学习方式是开放的,学习场所是开放的,学习指导者是开放的,学习时间是开放的。
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不仅用观念层面的更新课题,也有制度层面的改革课题——
第一,如何革除“形式主义”的观摩教学、公开教学的恶习;第二,如何改造基于“分科主义”的“亦官亦民”的教研体制,使每一个教练员真正释放其潜在的能量,使各级“教研室”真正成为“课程教学研究室”,看来是一个难题;第三,如何整合重复交叉的教师研修机构;第四,如何关注教师“实践性智慧”的发展滴;第五,如何调整各级师范院校的专业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
个人感悟:面对这些难题和挑战,我们需要调整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适应孩子思维发展和认知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方式,善于观察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孩子的认知最近点设计学习活动,唤醒孩子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