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过山车“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上一课设计、制作了一个“过山车”,并完成了评价。本课以测试“过山车”为载体,引导学生从物体的位置、运动路线、运动快慢三个方面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回顾,同时要求学生在测试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一步优化“过山车”。
本课“探索”部分的设计思路是:先借助方向盘和软尺描述小球的位置,再观察和描述小球的运动路线,最后利用秒表、软尺等工具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
本课是本单元的收尾课,要求学生在活动和研讨中总结、应用、内化本单元所学知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单元第1~6课中学会了描述物体的位置、运动形式以及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第7课中设计、制作了一座“过山车”,并完成了评价。但是,本课需在高低不平的“过山车”轨道上描述小球的位置,在不同的“过山车”轨道上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需要想办法测量出轨道的长度。这些都需要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来讲是不小的挑战。
上一课制作的“过山车”的完成情况和保管情况会直接影响本课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前需要了解学生作品的完成情况以及是否保管完好,对于没有达到要求的小组,要督促其及时改进。
三、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描述小球的位置。
(1)教师展示方位盘与软尺,指导学生用方位盘和软尺测量并描述小球的位置。
(2)学生在小组内测量并做好记录。
(3)测量后,汇报交流测量结果。
(4)教师总结:描述小球的位置和第一课学习的内容相似。本节课我们需要以小球的起点为中心,再用方位盘确定方向,用软尺测量距离,这样我们就能用测量的数据描述小球的位置了。
2.描述小球的运动形式。
(1)教师指导:现在我们来观察小球在“过山车”上的运动形式。让小球从高处滚落,观察小球的运动过程。
(2)学生在小组内操作实验,观察并做好记录。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4)教师总结:我们的“过山车”属于斜面,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形式为滚动。
3.比较小球的运动快慢(速度)。
(1)教师指导:在第5、6两个课时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现在我们需要运用前面学习到的知识,比较小球在不同“过山车”上运动的快慢。
(2)学生小组内交流方法,汇报结果。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指导改进。
(4)学生小组内开展实验,测量数据并汇报结果。
(5)教师汇总各小组结果,引导学生比较小球在各小组“过山车”上的运动快慢。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我感触最深之处是:任何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材料的准备是关键,实验操作活动中学生的分工合作是保证,交流汇报是升华,也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因此,在探究活动前将每组中的学生按实验员、记录员、汇报员、材料员、观察员的身份分为六人一小组,各负其责,避免了能力差的无事可做。这样,每个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任务,组与组之间相互竞争,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秩序井然,教学效果好。同时,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实验操作活动中的一些重点环节教师首先要演示,还要以小提示的形式告知学生在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通过小提示的引导,既能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又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