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从五个部分叙述——“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其中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事例让我产生种种共鸣。
在看到《一厘米之变》这一章节时,前引中的这几句话觉得说得特别好:坚持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习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
常听人说,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就改变自己。事实上,改变自己,也就间接改变了这个世界,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一分子。但改变自己,谈何容易!每个人都活在观念性的“习惯无意识”里,对太多太快的改变,有平天生的恐惧感,抵制是出于自我保护的必然反应。很多时候,最难做的事情就是改变自己。想一想,自己有多少次说要改掉拖延的习惯,可是没有改变;又有多少次,尝试着去改变急躁的性格,可是仍然毫无效果;有很多次,告诉自己读书要深入进去,可是最后以失败告终。虽然读了很多理论性的书籍,可是如果不是刻意练习,处理事情的时候仍然是按照惯性思维和自己原来的处事方式,于是又回到了原点。
所以,古人概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难移”并不是不能移,也就是可以移,只是移起来有些困难罢了。古人所叹之“难”,一是难在看见自已需要改变的地方,这需要自觉和反思;二是难在找到改变自已的恰当方式,这需要智慧和坚持。作为整日忙碌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能在一地鸡毛式的工作中,觉察到一个个看似很小的教育行为,可点滴积累并逐步成为难解的大问题。想一想,或许知道自己需要改变的地方,人到中年,对自己的弱点是比较明晰的,可是要找到改变自己的恰当方式,个人感觉真的很困难,智慧和坚持于我来说真的是难。可是无论如何,都要努力去改变自己,期待今天迈出的一小步,日积月累,可以看到点点的改变。
《润泽的座位》,文中的张老师苦思冥想了两天后,设计了一个班级活动——挑棋子,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也让那个屡屡换座位的学生受到了教育和心灵的震撼。作者说:当学生换座位的要求变得“无理取闹”时,老师此刻的迁就则是冷漠的代名词。但是老师的积极干预必须基于免于给学生造成伤害的原则,这个原则其实给老师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它要求老师要有宽广的同情心,而这当然也要求老师要有丰富的人性知识。同时,它还要求老师具备创造性工作的素质和能力,能够“借机”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与他人建立谐美交往的能力。这也让我知道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在我们的目光之外成为“边缘人”“局外人”。一个老师最难做到的事情,并非获得多高的职称、多大的荣誉,而是如何做到对人性充分的关注、理解和呵护,并几十年如一日在“琐细”的工作中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累积美好的态度。说实话,说起来简单,可是做起来真的不容易。面对班级里的55个孩子,总有孩子不听话,特别是当我处理了一地鸡毛之后,在每天完成那些繁琐的与教学毫无相关的任务后,精疲力尽的我,再也没有力气去处理班里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因此,当孩子们来告状时,我的态度难免就会有些不妥,这又谈何对孩子的关注、理解与呵护呢?
由这个故事,我想到了我班里一个孩子的座位的故事,孩子家长要求换座位,最高的个子要求坐在班级的最中央,我和她沟通交流时,还说我就是太公平了。现在再想想家长说来学校给班级打扫卫生就是为了让孩子坐个好座位,我已然能够理解她,并且早已经释怀了。其实站在家长的角度来想,想法是可以理解的,虽然我没有按照她说的去做,但是我能理解她。
教育处处在,处处皆教育,所有的教育都隐藏在每个不起眼的角落。把小事做到每个孩子的心坎上,用细节体贴每个学生细密的心思——这或许就是我们教育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