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条《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王阳明已秋风扫落叶之势扫荡了赣漳等地的匪患之后,深感剿匪只是治标,教化民众,移风易俗,才是治本之策。于是大力兴办教育,本文就是王阳明即将离开江西的时候,给各位老师留下的一份训诫。
教读,相当于现在的班主任。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妀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圣人之教,教人如何做人。人伦,就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系。教师应该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在教学方法上,则宜遵循孩子的天性,因势利导,用歌咏古诗来诱发孩子的志意(志向、情感、情绪),修习礼仪引导孩子养成端庄的仪容和言行,朗读经典已开发孩子的智慧。现在的人把这些教育的本质都丢了,只知督促学子死记硬背四书五经,认为歌咏古诗、修习礼仪是不切实际,真是愚昧之见。
孩子天性喜欢嬉戏玩乐,而怕被拘束限制,就像刚刚萌芽的草木,享受春风雨露,让其舒展,就会枝叶茂盛;反之,遭受冰霜严寒,摧折阻挠其生长,生命力就会萧索,甚至枯萎衰败。所以,教育孩子,一定要促其放开手脚,发自内心的喜悦,那么他们就会不断进步。
小孩子歌咏古诗,不但可以诱发积极向上的志向和情感,在蹦蹦跳跳、吟咏高歌中,随着诗歌内涵的节律,还可以宣泄心中淤滞的情绪;孩子通过学习礼仪,不但可以形成正确的端庄的仪容和言行举止,还可以在俯仰跪拜中舒筋活血;诵读经典,不但可以开发智力,还可以在反复领会中存养本心,还可以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抒发志向。
这样就可以因势利导培养孩子的志意,调理他们良好的性情,不知不觉中消除他们鄙吝和粗顽的习气,礼仪日益完善却不觉得苦和难,知行合一而不知不觉,这就是先王立教的精妙之处。
近代对孩子采取的训蒙方法,每天只知道联系句读,模仿课文,只知道严加管束却不知道用礼仪引导,只知道发展他们的智力却不存养他们的善心,甚至鞭打绳绑,像对待犯人一样。如此这般,孩子们把学校当监狱,所以不像上学;把老师家长视如仇人,所以不想相见;偷偷摸摸地用各种办法去嬉戏玩耍,弄虚作假,用阴谋诡计放任自己的顽劣和卑鄙,变得偷懒、浅薄、庸俗、卑劣,日益堕落。这都是老师的行为客观造成的,主观上却希望孩子为善,这怎么可能呢?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宗旨。我即将离任,特叮咛告知、各位教读,务必领会我的意思,永以为训,不要因为时俗的议论,就改变废弃这些规矩,那么“蒙以养正”的功效就可以实现,切记!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