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耐心?耐心是否有可遵循的规律?怎样拥有耐心?
“我坚持每周读一本书”“我坚持21天养成运动的习惯”“我坚持1个月每天不吃晚饭”这些都被我们认为是有耐心的表现。我们刚有了一点小小的改变,甚至还只是有一个想法的时候,就急着向全世界宣告自己的新生活,但只要遇到一点障碍或是挫折就会消沉放弃。
看到与同龄人有很大的差距时,又开始焦虑,然后再去报很多课、读很多书、做很多事,并期望立即看到变化。我们从小被教导“保持耐心!不要猴急!不要三心二意!”导致我们对耐心的理解普遍倾向于无趣、承受痛苦、咬牙坚持、硬抗。总之使用意志力再去对抗。
其实缺乏耐心是天性。社会中的精英通常是能更好地克服天性的人,他们的耐心水平更高,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
如果我们了解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能不受天性控制改用理性,则会极大提升耐心。第一个普遍规律是复利效应: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会飞速提升。这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要获得这种力量,我们需要冷静面对缓慢的增长并坚持到拐点。
另一个规律是舒适区边缘。无力个人还是集体,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形式分布,想要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使自己处在舒适区的边缘。在困难区导致自己终日在困难中受挫,总是停留在舒适区会一无所获。最好的状态就是舒适区边缘努力,收获的效果和信心就会完全不用。
以上两个规律组合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保持耐心的力量,适用于每个人。对于学习成长而言,我们更应该认识“学习、思考、行动、改变”的成长过程。相比表层的学习量,占用资源最大效果小;而改变量,在最内层,效用大。单纯学习输入是简单的,思考、行动和改变则相对困难。
最后一个规律是平台期。学习进展和时间的关系并不是直线向上的,它呈现一种波浪上升曲线。在平台期,我们可能付出大量努力看起来毫无进步,甚至有可能退步。其实这仅仅是假象,因为适应了一个阶段要有巩固的过程,直到某一个节点就会进入下一个快速上升阶段。
当我们清楚三个规律,在面对长期的冷漠或挫败做出与他人不同的选择,只要能坚持创造价值,别人的今天就是明天的自己。耐心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如何面对耐心呢?首先,面对天性,放下包袱,坦然接纳自己;其次,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后娱乐)。最后,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想做之事的意义和好处,维度越宽,耐心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