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我有幸成为县中小学教职工技能大赛的评委之一,也有机会向文科六位年轻老师学习,听课后,收获和反思都很多,尽快记录下来。
六位老师所任学科分别是语文、历史、政治和地理,对我来说,这些学科中除对地理知识欠缺外,其余科目的听课内容还算熟悉和有很浓郁的兴趣,听课过程还是很顺利的,而且是甘之如饴的。不过隔行如隔山,我实在不敢以评委的身份去对具体专业知识进行评头论足,而是以学习者的心态去听课和吸取新鲜知识,因此,这次听课经历又让我重回高中生活了,幸甚至哉!
语文授课内容是《劝学》(第二课时),巧妙重现情景——荀子在稷下学宫对学生的谆谆教导,聚焦对比手法的欣赏和分析,又联系同一单元《师说》的对比手法,这知识点正好完成了本单元学习任务,即“本单元的文章以说理为主,运用了多种说理方式。”“本单元课文,大都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说理……从课文中分别找出典型的例子,分析对比的方法在阐发观点上的作用。”课堂最后从“学”字形变化(三种字形又形成了对比)阐发学习应是实践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回归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学习之道”。目标明确,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踏实认真,有学生活动但不滥活动,有情境而不生硬,贴近学情,让学生有真收获。
两节历史课的课题分别是《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和《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历史》,我初看到课题,着实被吓到了“这么大啊!这都需要一节课40分钟去讲完,而且是比赛,讲课老师的心理压力很不小啊!”但听课后,我觉得杞人忧天,两位老师不仅完整地讲完,而且让我们听得很入迷,真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滋味,意犹未尽。最大的奥秘在于情境的贯穿运用——探讨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经历“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原因,从这个角度回顾分析清朝乾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从“穿越”角度去回顾辽宋夏金元经济社会与历史的发展变化。我正好前段时间听了“樊登讲书”的《龙与狮的对话》,对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加之平时喜欢看《国家人文历史》杂志,不过那仅仅了解皮毛,听了两位历史老师更加系统的讲解,我受益匪浅。
作为文科生,我最发怵的就是地理课(《地球的演化历程》),意料之中,如今的高中地理内容已经难到了我无法企及的高度了。光那几个名词,就把我击倒了,头昏眼花,分分钟有了学渣的自卑感。但是学生却能高效完成课堂检测题,而且在有趣的知识小游戏中玩得不亦乐乎。我不懂知识内容,但是从学生课堂行为中懂得好课的标准了。
政治课的课题很有趣——《伟大的改革开放》,恰好18日是改革开放纪念日,80后的我们可以切实感受到改革开放后中国巨大变化发展的,相比自己父辈祖辈,我们是生活在蜜罐中的,但这只是感受,政治老师从时空宏观背景下去分析,又在衣食住行微观比较中总结,真正让我懂得了改革开放没有终止,永远在路上。
忝列评委之席,就应尽职尽责,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细致对照标准去评分,然而标准中的一些要求,让我反思良久。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质疑”“注重学习共同体建设”,坦率地说,这些要求评价更应该针对长期的教学过程,若如此评价一节课,实在太苛刻了。一节课如果可以激发学生对某个知识的强烈兴趣,就是一种很大的成功。
难道这些要求错了吗?不是的。这些要求很有价值,也给我们的日常教学指出方向。在县域高中教学不太理想的情况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改革经常会成为空中楼阁。为了去除如此魔咒,我大量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备课中尝试非预设教学,也在自己的课堂中多次实践,去激发去引导学生,结果收效甚微,付出的代价是教学进度太慢。课堂中常态是一个提问总要经历沉默,稀稀拉拉的回答,不正式的讨论和出口成词的展示等几个阶段,远远不如自己“灌下去”来得痛快。当然成绩不会立即提高,上课上得好不如考试考得好,急功近利的大环境卷驱着学生、家长和学校,所有人都更在意成绩,如此上课真不如刷题来得实在。
于是我静下来反思:还要继续下去吗?如果继续下去,会成为一种执念吗?会不会害了这些“小镇做题家”的前途呢?其实我不想服输投降,内心矛盾纠结,办法总比困难多,战胜自己的犹豫,努力在理想和现实中寻找平衡点:深入研读文本内容,立足学情,反复推敲,强忍住直接灌输的冲动,尽力用精炼的、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他们,让他们自己质疑、探索,让他们在用中学,牢记自己的作用就是引导和总结强调。不知不觉地,我理解了情境教学的意义,不是生造情境,而是找到使用知识的恰当环境,让他们真正觉悟,知识是拿来用的,不是用来刷题的。况且真正的生活中怎会“有且只有一个答案”?大多时候我们都是在不同情境不同选择中去分析,去解决,这才是创新,才是思辨。语文就应该有语文的模样,要始终抱着“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的红线,不可偏离跑道,不可以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是一条漫长的路,是需要自己摸着石头探索的路,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不可以照抄,而且不适用每一届学生和每一班学生。实践过程更需要坚定目标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