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自愿来谈当事人辅导策略之觅得当事人同意之处开始介入
虽然当事人与咨询师都需要理解强制转介者的目标,不过,咨询师需要特别注意:千万不要太受到转介者的期待而变得躁进,或者处于一直要当事人遵照转介者目标的立场,因为这很容易让当事人更坚信咨询师是转介者的盟友,而破坏了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辅导关系。
所以,在讨论转介者的目标之后,除了前述,咨询师需要先问当事人:“你的看法呢?”“你的意见呢?”让当事人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也可以让咨询师理解当事人对于被强制转介的看法与感受之外,在此同时,咨询师可以特别注意当事人是否有一点点同意转介者的意见,而可以从这部分同意之处开始切入辅导。例如:
当事人:谁不知道英文老师就是要我在上课时不要吵他啊!谁要吵他啊?是他自己有问题自己来找我麻烦的!
咨询师:所以你也希望在英文课上不要吵老师,不要让老师跟你有机会起冲突?
换言之,咨询师要帮助当事人活在现实系统中,理解别人对他的要求与期待是重要的。但是咨询师又需要在当事人面对别人的要求与期待的抱怨中,倾听到当事人小小的同意之处,如此,将能尊重当事人的自主性,也能提升当事人的合作性与自我负责能力。当然,此时挑战咨询师的是,咨询师如何从当事人愤怒或不合作的表达中,注意倾听到当事人一点点的同意所在。
咨询师切勿操之过急,记得仔细倾听这些非自愿来谈当事人的陈述,寻找他们现在愿意开始有些不同之处(例如“我少上网一点就不会被爸妈烦了”、“我要上学老师就没有办法骂我打计算机了”)来切入之,而非以机构辅导人员、家长、老师、老板经常预设的高期待(例如“即可不再上网”)为目标。因为这些暂时性的替代目标(例如“如何少被骂、被烦”)比较会被当世人所认同与接受;而且,如果在辅导的开始阶段,这些当事人能够有一些成功经验的正向影响,将会维持着辅导关系的稳定,并促使他们愿意更持续地投入于改变中。
又例如,当事人周围的人常想让当事人改变到一个非常良好的地步,而引发当事人的反弹,但咨询师可以用评量问句询问当事人,10分若表示强制转介方的期待,1分是相反的状况,她自己希望达到几分就好,以及他何以认为这样的分数是足够的,然后再与当事人探讨如何往上一步。这样的方式,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引导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