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认为,数学是一门很难学习的学科 ,一提起来一个头两个大。其实数学没有想像的那么难,没有那么可怕。很多同学觉得数学难不好学,大多是方法出了问题。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数学同样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 。它不仅富于挑战性 ,而且很容易让孩子收获成就感 ,找到学习的快乐 。我们说学习除了在学校老师教以外,可能在家里家长们也没少参与,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有时家长讲得口干舌燥,孩子还是一脸蒙圈,这着实让不少家长抓狂。那么怎样深入浅出地给孩子讲数学题呢 ?
数元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的。(以小学数学应用题为例)
第一步:读题 。
不少孩子读题时只是眼睛一扫,粗略地看了一遍题目,这样很容易看漏一些重要的条件,以及一些隐藏条件。如果孩子有题目做不出,第一件事情,让他把题目读完,注意是大声的读出来。让孩子自己读题 。读后交流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目的是让孩子明白题意 。有些不是很难的题,读完题他自己可能就做出来了。如果难一些的,我们做下一个动作。
第二步:明理。
让孩子根据已知条件,找出自己的解题思路或解题关键 ,并尝试自己动手画出解题思路图或说出算理 。一些复杂点的应用题,画线段示意图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有效帮我们降低题目难度。尤其是一些复杂的行程问题,多次相遇问题,画示意图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第三步:类比 。
把应用题中的问题,带入生活情境之中。老师采用类比的方法 ,列举生活中这类问题的事例,从简单问题入手,挖掘孩子的潜能。找到孩子头脑中与本题相连接的知识点,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把难懂的知识点生活情境化。这样,就帮助孩子很快转化了难点,解决了问题,孩子也会很容易接受。类比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每个数学学习成绩优秀孩子必备的一种能力。为什么有人做一题就是一题,而有人做一题,能发现很多题其实和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说植树问题,通过类比,可由此衍生出来的锯木头、爬楼梯、挂灯笼、敲钟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
第四步:解题
孩子明白了道理 ,心中的疑惑,也得到了完美解决 。自己动手列式计算解答 。当然孩子列出的每一步算术,家长可以问他,这个式子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算出这一步的结果有什么用?如果说不出个所以然,那说明孩子只是看到题目中给的数,胡乱列式,即使是凑巧做对答案了,也是不可靠的,因为换一道类似的题,出错的机会相当大。
第五步:总结反思
孩子自己总结反思自己的解题思路,然后与同桌或小组的同学交流。巩固和夯实自己明白的算理。我们之前也说过,大多数数学成绩一般的孩子,普遍没有总结的习惯。这也是他们与尖子生的最大区别。由于不喜欢总结,在做题的时候,应变能力是比较弱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谈何容易?
第六步:刻意练习
孩子在练习本上,给自己出一道类似的应用题。自己解答后,把自己的问题写到黑板上,当小老师,给全班同学讲解算理并板演解答过程。经过这样的练习,时间长了 ,孩子们就会非常喜欢学习数。小学有些同学比较怕求面积的题,其实不用怕,面积问题求法的精髓,不是什么蝴蝶模型、鸟头模型,而是亘古不变的基本方法,包括:割补、平移、旋转、容斥、等积变换、比例。
小学阶段这样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孩子听,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个方法同样适合自己学习时使用,原理是相通的。只不过一个是别人教,一个是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