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验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体不仅受环境的塑造,同时也对环境加以若干改变,经验的过程就是一个实验的过程、运用智慧的过程、理性的过程。
(2)经验是一种行为、行动,它涵盖认识的、情感的、意志的等理性、非理性的因素,是儿童各方面发展和生长的载体。在经验过程中,儿童不仅获得知识,而且形成能力、养成品德。“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儿童身心的各种因素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面生长。
(3)经验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单是有机体受着环境塑造,还存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的改造。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和水平,顾及儿童兴趣,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注意改善外部条件,以使儿童的经验更具教育价值。
杜威以其经验论为基础,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
这种活动性、经验性课程的范围很广,包括园艺、烹饪、缝纫、印刷、纺织、油漆、绘画、唱歌、演剧、讲故事、阅读、书写等形式。在杜威看来,这些活动既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又能满足社会性的需要,还能使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
但杜威并没有把个人直接经验和人类间接经验对立起来,他只是反对传统教育中不顾儿童接受能力的直接灌输、生吞活剥式的获取间接经验的方式。要解决传统教育的这一弊端,杜威认为要使教材心理化,即在传授系统知识的过程中要顾及儿童的心理水平。
教材心理化可以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统一起来,即教师先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各部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恢复到它所被抽象出来的原来的经验,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即直接经验化;然后将直接经验组织化,逐渐形成能提供给有技能的、成熟的人的那种教材形式。
杜威一向反对将成人和专家编就的以完整的逻辑体系为表现形式的教材作为教育的起点,认为必须从儿童个人的直接经验为起点,并强调对直接经验加以组织、抽象和概括。
从这个意义而言,杜威的“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指构成人的身心的各种因素在外部环境和人的主动经验过程中统一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面生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