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共读活动第一周跟读发言稿

一。导读题一:请梳理苏霍姆林斯基对“呵护儿童自尊心”、“信任”、“评分”、“个别对待”的主要观点,选择一两个谈谈自己的思考。

1、呵护儿童自尊心。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儿童的自尊心是“促使儿童学习激发起学习兴趣,使其刻苦顽强地用功学习”的最强大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

那么如何呵护儿童的自尊心呢?

从老师的角度来说,首先教师要有对工作的热情,对学生要有真心诚意的关注,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不能抱着冷淡的、缺乏热情的态度。

其次,教师要明白,自己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即强烈的学习愿望。”如何做到让学生体验到心情激动、精神振奋的情感状态呢?1、要让儿童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为此,要教会儿童进行脑力劳动,教会他们思考、观察、理解,从脑力劳动的成果中感觉出自己的精神力量。2、要引导学生走上克服困难这条艰巨然而受益极深的道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校里的真正的创造性的劳动,首先是生动的、探究性的思考和研究。”3、要有集体的关心。4、要创造“成功的预感”,即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和理想。

2、信任。

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的信任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所以教师跟学生的交往,是“心灵的相互交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而教师对学生,“要把无限的信任给他们”,要“相信人的力量和可能性是无穷的”,更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

3、评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评分是教育上最精细的工具之一”,所以要慎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那种几乎学生说了每句话都要给他打个分数的习惯,是一种教育修养处于蒙昧状态的标志。”

关于评分的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了四条。第一,评分宁可少一些,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第二,从来不打不及格的分数……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第三,时机不到不要评分。第四,避免机械重复或死记硬背的体问。

评分是对学生的评价的一部分,苏霍姆林斯基也提醒我们:“对学业成绩的评定,并不反映对儿童道德面貌的评定。违背了这一点,会给儿童带来很深的痛苦,有时候甚至会摧残他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分数就是好学生”是一种奇怪的、缺乏教育常识的观点。这种观点是“没有把人看成是多种特征、品质、才能和爱好的和谐的统一体。”

4、个别对待。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也不可能有成抽象的学生”,所以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

这就要求教师:1、要有教育学素养,懂一点儿童成长规律,懂儿童心理。2、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3、要使知识、智力的丰富性,成为学生个性的自我表现。

5、对“评分”的思考。

如今学校里的考试太多了,有上级统一组织的期中、期末的统考统评,有学校组织的月考,还有老师自己组织的周考、单元考。其中,大多考试都要给学生排名次,排名甚至会细化到学生在全市所有学生中的位次。

考试多了,给学生老师和家长带来了巨大的焦虑,这些焦虑最终都化作了学生的压力。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有的学生要么变得麻木了,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要么变得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起来,甚至有的还会产生诸如抑郁症这样的精神上的疾病,给学生和家庭带来极大的创伤。带过好多届毕业班,组织学生复习的过程中,眼见过好多学生在频繁的考试后的挫败感带来的长久的沮丧。可怕的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和教育部门的管理者一直是把考试当成一种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来进行的,似乎除了考试和分数就再也找不出有效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了。

导读题二:你是如何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或运用评分或评价这一工具,使学生形成自信自尊自信的?

在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方面,首先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在专业成长上不能止步不前,不能让学生轻看了老师本人。其次,要给学生充分的信任,要相信学生的潜力,要保持自己的工作热情,带着热情去关注每一个学生。要相信学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能不断取得进步的,要仔细深入地观察和研究学生,懂得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这样在与学生交往时才能有针对性。

在评分或评价方面,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凭分数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每次考试后,引导学生多跟自己做纵向的比较,让学生去发现自己的进步,明确下一步的方向。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历史的、长远的眼光,手段和形式要多样,要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导读题三: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你将如何洞察学生的个别性和当下性,在教育教学中做到个别对待?

首先,还是要给学生足够的信任,相信学生的潜力和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其次,要会观察和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特点,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再次,要能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对待学生。

还有,对学生的评价要有长远的、历史的眼光,不能只看一时的分数和成绩。

最后,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和表达,学会自己去探究和钻研,能从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中去获得学习的乐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