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新父母晨诵+晨诵启思024

【新父母晨诵】
幼稚园教师须明白他们的使命:不是随随便便的放任,乃是要运用好孩子化坏孩子,运用坏孩子的好处化好孩子的坏处。(全集卷一,116)
萤火虫微语主持:朱永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们身边的榜样,有着更强大的影响力,具有更重要的力量。但是父母与老师们应该注意:其实,在生活中,根本就没有也不应该有什么“好孩子”和“坏孩子”。孩子的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好与坏的标签是父母或者老师人为地给孩子贴上去的。既然没有什么“好孩子”和“坏孩子”,也就不可能有“坏孩子”的“好处”和“好孩子”的“坏处”。所谓的好与坏,应该指的是孩子们实实在在的优点或者缺点。所以,用孩子教孩子是对的。但是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好与坏的标签。还是就事论事,用优点启发培养更多的优点,用缺点教育惩戒更多的缺点。
【我的微语】
亲爱的新父母们,早上好啊!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的壁画里,飞天与夜叉共舞,佛陀与恶鬼同修。千年画工用瑰丽的色彩告诉我们:善恶本是一体两面,正如每个孩子身上都涌动着光明与阴影交织的生命光谱。当教育者执着于"好孩子"与"坏孩子"的二元标签,恰似手持刻刀将完整的壁画割裂——既毁坏了艺术的整体性,也遮蔽了生命进化的可能。
陶行知所处的时代,"好孩子"的标准是温顺守礼的"小大人","坏孩子"则是顽劣难驯的"小魔头"。但他在晓庄师范的实践中,让打架的孩子组建护卫队,让逃课的学生当田野调查员,这种教育智慧暗合量子力学的叠加态原理:每个行为都是特定情境下的状态呈现,而非恒定的本质属性。就像苏州评弹里的双面绣,正面看是亭台楼阁,翻转却是烟雨江南,孩子的"好"与"坏"不过是观察角度的切换。
当代脑科学研究揭示了更深刻的真相:前额叶皮层要到25岁才发育成熟,这意味着儿童的行为调控本就处在动态建构中。深圳某小学曾记录下震撼的成长轨迹:被贴上"多动症"标签的小杰,在戏剧课上展现出惊人的专注力;公认的"模范生"小雨,却在科学实验中出现作弊行为。这让人想起紫禁城里的日晷——阳光下的投影时刻移动,用某个瞬间的刻度定义全天光影,何其荒谬。
撕标签的教育需要三重觉醒:首先是认知革命,如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观察萨摩亚青少年般,悬置固有判断;其次是方法创新,借鉴日本"无班干部制",让每个孩子轮流担任不同角色;最终是文化重构,像芬兰学校拆除教室墙壁,构建流动的学习社区。北京某幼儿园的"彩虹评价体系"颇具启示:用七种颜色对应好奇心、同理心等素养,拒绝用红黄牌进行道德审判。
敦煌藏经洞的《降魔成道图》描绘着佛陀与魔军的对话:最深的智慧往往诞生于正邪交锋处。教育者当如敦煌画师,用包容的笔触勾勒生命的完整性。当我们不再用标签切割童真,而是像解读敦煌卷轴般细读每个行为的上下文,教育就会成为点亮生命光谱的七色光——让活泼者保持灵动,让沉静者守护深邃,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流动的光影中,照见自己独特的成长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