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之一
大多数老师都有同样的感觉:一节课40分钟不够用;听其他老师的公开课的时候,感觉人家老师的课上的时间绰绰有余;不由得感叹自己课上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六篇——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24小时和第七篇——教师的时间和各教学阶段的相互依存性以后,我略有所悟。
就像那位工作了33年的历史老师一样,把心交给了学生,用一辈子的时间准备一节课,而且每节课都用一辈子来准备,那我们老师的每句话都有了巨大的思想威力。这种准备究竟是什么呢?阅读!就是阅读!不再让教科书成为“教课书”,要让它成为脚本,要让他成为我的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而我需要进行经常性的阅读,不断地补充我的知识海洋。身边的同事王辉霞老师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吗?就是她对阅读的执着成就了今天成功的自己。
反思自己,自己课堂上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是自己“教研备课”不够充分?是自己的设计不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没有分析学情将一节课的容量安排得太大?没有用“一辈子”去备课?还是自己吸引学生的“魅力”不够?读了第七篇我恍然大悟。无情吞掉教师时间的是无止境和无效果的“赶尾巴 ”:教师还没来得及讲新教材,就已发现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旧教材,之后与其说考虑如何沿着认识的道路向前推进,不如说考虑如何消除部分学生已经滞后的现象。是啊,“学一退三”是能够让“滞后生”有所进步,但是课堂上的时间都随着“学一退三”退过去了,课堂上的“一”还没有来得及学习或者正在学习,时间都已经被“退三”退完了。如果不退三,能够跟着“一”进行下去的学生又寥寥无几。主要原因就是“滞后生”不会学习,不会掌握知识。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阅读,教会他们很好地阅读,教会他们快速地阅读。因为如果阅读对学生来说已成为知识世界的最重要的窗口,那就不需要用许多时间来补课了。
明白了时间的去处,就向它的“去处”要时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