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普通的正常家庭,会培养出抑郁、不愿意上学的孩子?
孩子六岁以前是关键期,而这个时期正是父母事业的爬坡期,等父母到了事业成熟期,孩子来到青春期,父母会发现孩子不愿意和自己沟通了。
现在的孩子不怕死,但是怕吃苦。呆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太久了,他们对死亡的理解是不现实的,可能还有轮回,起死回生…
看似的名校,可能连学生跑步的场地都没有。想要学生喜欢呆在学校里很简单,那就多一些学生活动,开设艺术课。
那么,为什么同样的高压状态,有的孩子能承受,而有的孩子不能承受呢?——跟早期的依恋有很大关系!
信息茧房已经将我们包裹的严严实实,导致人与人的关注点、喜好、活动差异越来越大,越来越聊不来,越来越难交朋友。同样喜欢小说的,甜宠的,盗墓的都说不到一起去。
长期不与人交往,长大后也不社交、不恋爱不结婚了。
在青少年时期介入孩子的心理健康,比成年后需要的成本低的多。
1.家庭教育法的心理学解读
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的培育、引导和影响。
积极心理学塞利格曼,一开始是研究抑郁的,他认为抑郁来自于习得性无助,实验——把一只狗关进笼子里,电击……到最后打开笼子狗也不出去了。
塞利格曼五岁的女儿启发了他:爸爸,既然这个草坪你不得不剪,那你为什么不选择愉快地去剪?
很多资质平平的孩子,被过度地开发,最后还赶不上有些孩子,完了还被师长拿来和别的孩子比较,能不抑郁吗?
(河南的孩子,前面不卷,后面就没机会卷了,如果一味按成长的节奏走,还没开悟呢,中考被分流,还没开悟呢,高考被淘汰。)
孩子对父母说:我没有兄弟姐妹,也没什么朋友,你给我养只猫吧。父母死活不同意。后来孩子抑郁了,父母才做出让步,给他养只狗。——父母在孩子眼中,都是不容易改变的。
父母说:只要身体健康,品德好,成绩不重要。可是见到孩子聊的是今天周测了没?有没有好好学习?——父母给孩子传递了很多矛盾的信息。
2.依恋理论形成与发展
4个月到3岁之间,是依恋形成的关键期。亲自陪伴,让孩子习得人际交往的界限感。
所有的大龄剩女都有一个过于严格的父亲。跟父亲关系好的女孩,找对象没有多大问题。
孩子的性格随父亲,智力随母亲。
对于依恋受损的孩子:
1.可以构建一个内在的安全岛。
2.创建新的人际关系体验,如咨访关系、朋友关系。
依恋的四种类型
【依恋的四种类型】
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混乱型(焦虑+逃避)依恋。
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人更容易表达兴趣和喜爱,他们也更容易独处、更加独立。他们能够把生命中所有重要的关系按照优先级排序,画出清晰的界限并坚持这些界限。安全型依恋的人是最好的恋爱对象、家庭成员,甚至是朋友。他们有能力接受拒绝、承担痛苦、继续前进,同时能够保持忠诚,或者在必须的时候做出牺牲。他们在靠近别人的时候很少会不信任对方,他们自身也是值得信任的。
安全型依恋的形成,是因为在婴儿阶段,他们的需要都被有规律的满足,也收到了充足的爱和情感。
焦虑型依恋:
焦虑型依恋的人总是对他们的关系感到焦虑和紧张,他们时常需要伴侣通过表达爱意来消除这种不确定感。他们很难独处或者保持单身,经常陷入不健康甚至有虐待发生的关系里。他们无法信任别人,哪怕他们很亲密的人。他们的行为可能是不理智的、不规律的、情绪化的,或者经常对别人抱怨异性都是冷酷无情的。
有些女孩会一晚上给男朋友打30个电话,因为你没有回复她;有些男孩会跟踪女朋友回家,去确保女朋友没有出轨。
焦虑型依恋的女性比男性多。焦虑型依恋的形成是因为在婴儿时期他们得到足够的爱,但是生理需求没有被规律性的满足。
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人格的人对他人极度依赖、同时却又自我为中心,并且经常不喜欢亲密的关系。他们都患有承诺恐惧症,并且特别善于找到合理的借口从亲密状态下逃出去。当有人向他们靠近的时候,他们经常会抱怨太拥挤了,都要窒息了。在每一段亲密关系中,他们都会保持及时抽身的能力。
那些一星期工作八十个小时的男人,当他们女朋友想要一星期见面多于一次就会感觉被打扰了。那些交往了一打一打男朋友的女孩子,从来不想要一段认真的关系,只在玩累了的时候甩了对方。在这个类型当中,男性的数量比女性多。
回避型依恋的形成是由于在婴儿时期只有生理需求得到了满足,例如规律的饮食,但是没有人抱。
混乱型(焦虑+逃避)依恋:
混乱型依恋是四种类型当中最糟糕的一种,混合了焦虑和回避两种依恋类型。这类人不仅仅害怕进入亲密关系或者作出承诺,他们也不信任任何试图靠近他们的人,有必要的时候他们会尝试用攻击的行为把对方吓走。
混乱型依恋的人大部分时间都过得孤独又悲惨,或者处于不健康的亲密关系。研究表明,只有少数的人是混乱型依恋,但他们也是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高发群体。
这类人在童年时期往往有被虐待的经历或者一直被家庭所忽略。
亲子依恋可以预测成人依恋。
预测是否是好的伴侣,看他和母亲互动关系。
所谓亲密,就是聊的来。
3.人生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理论的八个阶段为:
童年阶段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如厕训练的严松程度预测成人的强迫症)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4、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青春期阶段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成年阶段
6、成年早期(18~40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7、成年期(40~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