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张淑娟
1. 我学到了哪个知识点?(详细展示一个知识点,只展示一个,并标明出处,满分为0分)
有些细菌生活在一定的营养条件下,会向细胞壁外分泌一层多糖类物质,成为糖被。根据厚度、可溶性及其在细胞表面的存在形态可将其称为荚膜、微荚膜、黏液层。(出自水处理生物学第六版)
2. 我之前是怎么想的?(分值为0-10分;以“我”为主语,详细展示:假设我还不知道上述知识点,我是如何理解的;或从字面意思推测其含义)
在我之前的知识储备里,我对糖被的认识有几点:① 糖被都是在细胞膜表面的一种受体,是天然生成的一种遗传性结构而不是分泌而成的;
② 糖被的结构和物质组成为:由细胞膜表面的糖类和蛋白质结合形成;
③ 我看到糖被这个概念的时候,自己认为可能是一种由糖类负责细胞表面从而形成一种类似“被子”的东西。
3. 我之前的想法怎么样?(分值为0-10分;以“我”为主语,比较第一问和第二问的答案,找出冲突,并化解冲突)
总体上来讲,我之前的想法存在绝对性和以偏概全的问题。事实上,对于糖被针对以上自己想法的正确认识应该是:
①糖被(glycocalyx)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糖被的有无、厚薄除与菌种的遗传性相关外,还与环境尤其是营养条件密切相关。(出自秒懂百科)也就是说,糖被确实是与菌种的遗传性相关的,但同时也是和环境和营养条件息息相关的。
②糖被大部分是由多糖组成的,但是少数也包含着多肽和蛋白质,同时也有多糖和多态混合型的。例如Xanthobacter(黄色杆菌属)的菌种;(水处理生物学第六版)另外,糖被也不仅仅是由细胞壁分泌的,有一部分糖被是由细胞膜的外表面的糖类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结合形成的糖蛋白或与脂质结合形成的糖脂。(2020年秋季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生物学)
③糖被从形态上来看确实是一种类似被子的结构,这样的结构就产生了以下的作用:a.保护;b.作为通透性屏障和离子交换系统;c.贮藏养料;d.表面附着。(水处理生物学第六版)
4. 我应该怎样想才对?(以“我”为主语;证明自己联系了日常生活,如解释现象、识别谣言等(0-20分);并证明自己联系了其他知识或水处理情景,“联系”包括但不限于因果、类比、评价、列举等(0-20分)
通过对五问反思的深入认识,我觉得现在的学习我应该认识到,不要总是想当然和自以为是,知识的海洋永远是无止尽无尽头的。如果是以往的我,我再看到教材上的关于糖被物质结构、功能和类型后,我一定会想当然的认为:糖被就这几个知识点,没有别的了。可事实却并非如此,我应该联想到或者继续去探索了解其他关于糖被的知识。如:① 糖被在某些细菌的丝状体周围的黏液层的作用下是会逐渐的硬质化,而形成“鞘”;
②荚膜物质融合成一团块,内含许多细菌时,称为菌胶团;
③不同的细菌又有不同的菌胶团等等
5. 我怎样才能用上它? (以“我”为主语,证明自己在水处理情景中做出了更好的决策(分值0-20分);对照所学思维模型、学习策略等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型、学习策略等,并提供改进证据(分值0-20分);若能够提出新假说、新规律、新概念、新理念等,分值上浮0-20分)
菌胶团是活性污泥(如污水生物处理构筑物曝气池中所形成的污泥)中细菌的主要存在形式,有较强的吸附和氧化有机物的能力,在污水生物处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处理生活污水中的活性污泥,其性能的优劣,主要是根据所含菌胶团的大小、结构及紧密程度决定的。但当遇到不适宜的环境时,菌胶团就发生松散,影响处理效果。那么我想,是不是可以通过增加细菌之间的吸引力来提升紧密程度,我能联想到的有:①原子核中质子和电子的结合方式,是否也可以另一部分细菌或者说某一类细菌带微弱正负电性来达到目的;②是否可以采用细胞间交流的受体结合的方式,使菌胶团结合更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