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代有一代的标志性文学。说到词,人们脑海里往往首先想到宋词,那么,词在后朝是否就没落了呢?
看了清词研究名家马大勇的《万花为春:清词二十讲》才知道,原来词在清代的规模和影响远胜于宋代,只是现在的词学研究者们目光过于集中到宋词上,没有让广大读者窥得清词的风采神韵而已。
所以,与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柳永、陆游、周邦彦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宋词大咖相比,清词名家里只有纳兰性德为人熟知。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反差呢?
本书的“开场白”详细讲解了为什么要读清词、怎样读清词这一话题。读清词的一大理由是我们对它了解、研究太少,这种“雾里看花”的方式无法正确评价清词。至于怎样读清词,作者给出了文献学、文化学、接受史等不同的研究角度。
比如《沙河逸老小稿》卷四有一首悼念朋友的《哭姚薏田》,初看似乎水平不高,题材也寻常,但是其中的“沉忧早结离乡恨”暗含隐秘,涉及“康雍乾盛世”的一系列大型案狱。因为有文字狱的存在,清代词人及词作的命运便不能以常理视之了。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是,明末的很多词人在清初都做了贰臣,甚至连词坛盟主吴伟业这种级别的也出仕清朝,引起的反响是非常强烈的,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也是很难承受的。吴伟业的《贺新郎·病中有感》就是一篇血泪交织的忏悔,为他赚得了不少同情分。
本书是作者开设的“清词研究”硕士课程的课堂讲稿整理本,所以除了学术上的严谨严肃之外,也不乏课堂授课的随性和幽默,比如在讲到流放地尚阳堡时,指明是现在“比较大的城市”“宇宙的尽头”铁岭市的开原县,让这本知识点满满的著作显得非常接地气。
读完这本《万花为春》,相信对清词中的万朵奇葩便不再是“雾里看花”,而是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