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译文:王孙贾请教说:与其讨好尊贵的奥神,不如讨好当令的灶神。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因为他问这句话什么意思。代表这句话是当时流行的口语。孔子说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得罪了天,就没有地方可以献上祷告了。
这句话的背景是,孔子到了卫国,孔子周游列国在卫国待了很长时间,有很多朋友,王孙贾在卫国是一位大夫,负责管理军事,是一位有名的将军,当时卫国内部开始分裂,卫灵公的夫人是南子,南子是一位美女,但是她的品行不太好,有写丑闻,但是她也希望能够得到更多力量的支持,那么王孙贾跟弥子瑕是另外一批,他们是大夫,也是手握大权,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带了很多弟子,都是人才,所以他到每一个国家的时候,每一国内部的大臣、国君都想拉拢他,那么这时候怎么办呢?王孙贾就见了孔子,跟他讲了一个成语,说:与其讨好尊贵的奥神,“奥”是在一个房间的西南角,代表很尊贵的位置,那你不如讨好当令的灶神,灶神就是厨房的神,因为厨房有东西吃,比较实用,实惠。那么奥神,代表卫灵公跟他的夫人南子,因为他们地位高高在上,但是他不见得有实际的好处。讲到厨房的话,这几位大臣大概掌握不少利益,所以他就把这一句通俗的口语:与其媚于奥,没用的,他高高在上,跟你之间他不会份好处给你,但是厨房的神,厨房可以吃饭的,很多好处的。
古人说话是很有艺术的,他不会直接问说,你靠拢我们这一边,我们给你好处,这样讲太白了,好像赤裸裸的,不太好听,所以用一句成语,让孔子来回答,说你看这句话讲的怎么样呢?
孔子当然知道他的意思,他到卫国立刻发现,卫国这个国家内部蛮乱的。而卫灵公无道,无道就说明这个国君,不上轨道,有点胡作非为。
孔子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孔子说的是另外一种想法,他说,这种说法不对,一个人要是得罪了天的话,就没有地方献上祷告了,这句话太重要了!
它反映出,第一,孔子信天,中国古人是信天的民族,所以你可以看《诗经》里面,“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天做高山,大王荒之”都把人类跟自然界,都归之于天,说都是天所造的,所以你看天的地位,远远超过所有的鬼神,因为,我们一般所谓的鬼神有两种来源,一种是我们的祖先,人死为鬼。古人讲,人死就是回家,归,回家,这个音跟“鬼”很接近,所以就把人死回家,叫归乡了,然后就称之为鬼。那鬼跟我们人的实际情况不一样了,没有身体。
那么神,神在古代一方面是指名山大川,譬如古代守泰山的一位大官,守的很好,他死之后就被称为泰山之神。守河流也是一样,守黄河守的很好的官员,死了之后称为河神,所以神,往往是指人里面特别杰出的,他负责去管理自然界的名山大川,死了之后被奉祀为神。
所以这个鬼神,要区分就这么区分,但是后来他们经常一起用,觉得说鬼神属于同一类,就是属于跟人类不一样的灵异世界。
孔子认为,你不用向鬼神祷告,为什么?譬如我现在向我的祖先祷告,祖先当然帮助子孙,那这样一来,子孙好坏鬼神怎么办呢?如果说,祖先都帮助子孙,那子孙做得不好怎么办呢?难道祖先也要帮助吗?那不是不太公平吗?孔子说,我要祷告的话,只有一个对象,就是最高的神,他称为“天”。
这段话的意义为什么深刻,就因为他提到孔子的信仰,一个人有信仰,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因为人生命总会结束的,如果生命结束,就统统消失,那你这一生奋斗,所为何来?
我们先不管每一个人个别的情况,我们就讲孔子当时,那个时候科学不不是很发达,事实上科学发不发达,是从后代看,他才不发达,在当时不觉得有什么不发达的,就好像古代人不会说我做马车太慢 ,做飞机多好,他根本就没有飞机的概念,他就不觉得做马车太慢,大家都坐马车,是一样的。
所以对孔子来说,他面对人生重大关键的时候,他就要思考,到底人生的意义何在。
所以他个人相信天,有很多证据,他有两次差点被杀,我们经常谈到这些故事,是因为什么,一个人只有面对死亡的时候,他才会真诚的说出内心的信仰,你平常不用说,平常你信什么,你何必要跟别人有一个交代呢?但是面对生死交关的时候,毫无保留,说出我对死亡并不惧怕,因为人生自古谁无死,但是没关系,我有信仰,那这个信仰就使孔子相信,人死的时候都会有相应的报应,善恶到头终有报,但是怎么报呢,我们也不知道,因为你不能把死后的世界拿来验证。
孔子是一位哲学家,哲学家是把人生的经验做全面的反省,我这样说虽然是好像借用西方的概念讲哲学,爱好智慧了,讲哲学家是某些特定的表现啊,但是也适合用在孔子身上。
因为孔子公开强调“吾道一以贯之”,代表他的学说有一个中心思想,孔子的思想在这个地方表现的很具体,他到了卫国。他是客人,你客人的话,别人分两派在斗争,你一个客人去,怎么去帮那一边呢?帮哪一边都不太好,到最后恐怕是两边都不太好。所以孔子在卫国这段时间过的也是很紧张,因为卫国内部开始纷争,两派在斗争的,那这些事情将来还会有后续的发展,将来讲到相关的内容的时候,再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