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做个身心合一的人
——发现自己系列二
我身边,常常会有许多苦恼的人,他们常常纠结在各式各样的选择中,或纠结在各式各样不能解决的烦恼中,他们纠结如何选择一份工作,是该选择一份高薪的发展前途好的工作,但这个工作相对来说没那么多时间陪伴孩子,还是选择一份相对轻松可以有更多时间照顾家庭的工作,但这份工作薪水低又没什么前途;她们纠结如何教育孩子,是遵循赏识教育、放任教育还是严历教育,是选择体制教育还是选择送进民办国学学堂或是其它民办教育;她们烦恼在各式各样不能处理好的关系中,夫妻关系,工作、同事关系,家庭关系,她们觉得她们已经很努力了,可是为什么生活还是无法快乐起来?
上述情况的出现,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出现了障碍,再简单地说,就是我们无法致我们的良知,听从我们内心的召唤去处理问题。
什么叫良知,良知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独有的对世间万物的感知力、判断力。每一个人来到世上,他本能的就有一种向上的、积极的生命力在他体内流动,让他得以生存,让他生活得更好、更强壮、更健康、更舒适,更有创造力,这股生命力是向上的、积极的、健康的、活泼的。良知和生命力一样,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感知力和判断力,是为了让我们生存并生存得更好,每个生命个体的良知除具有生命个体的共性,又具有各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
王阳明说,我们的心与生俱来就有感受力和判断力,知道遇事时如何判断,如何处理,那就是我们的良知,我们每个人只要光复我们的良知,不断遵循良知的指引行事,就是致良知,就能达到一个良好行事的循环,从而达到身心愉悦的境界。
那么良知到底是什么呢?从某种程度上说,良知就是直觉,是对人、事、物的直观感觉、第一感觉。这个感觉应该是不带有强烈负面情绪的,若是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那就是你这方面的良知、直觉遭受到了破坏。人的良知是不断在变的,过去是你良知的行为,可能明天就不是了。过去不是的,可能明天又是了。良知受个人的天生的自带的性格倾向,教育背景、社会价值观种种内在、外在的影响。一个人不断遵循良知,他会形成一个良性螺旋似的向上循环,身心会越来越愉悦,越来越自由。
致良知就是靠直觉,这个直觉能让我们在第一时间做出迅疾的判断,这种判断比我们通过严密的逻辑思考做出的判断更加高效,更具准确性,对个人来说更具长效性和舒适性。为什么这么说呢,那是因为靠后者作出的判断往往掺加了很多的私欲,为了构建这个逻辑关系,我们会左右论证和辩驳,也就是说,我们从我们私心的立场出发在制造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制造出来后能是完美的,但它有雕琢的痕迹。雕琢的东西有私欲在,因为我们制造它出来的目的无非是获得成就感和认可感,往往偏离了我们的本心。
那么,为什么我们很多人不能致良知呢?用王阳明的解释来说,就是因为我们人类总是在外部世界不停地折腾,把外部世界弄得极为复杂。在和外部世界的较量中,我们必须绞尽脑汁,反复思考,如此才能取得胜利。在王阳明所处的明代,一个富裕家庭的孩子才开始说话,就要背诵诗书,少年时期就开始接触”四书“,目的就是为了考中进士做官,所有精力都用在这上面,哪里有时间去关注良知?关注直觉?关注个人兴趣?
在今天,一个孩子的脑子里除了必要的书本知识外,还要被迫上各种培训班,他们哪里有时间来关注良知?关注直觉?关注兴趣?当外部世界已成为一个极为复杂的世界时,我们面对它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光明自己的良知,而是如何适应它,如何击败它。这诸多的想法就成了私欲,成了乌云,遮蔽了我们的良知。当我们有一天想要把良知光复时才发现,为时已晚,因为遮蔽它的灰尘已成了一座大山。那是因为我们的直觉已经不断退化,我们与生俱来的感知力和判断力遭受严重破坏,于是我们在碰到困惑,遭遇问题时无法听从内心的召唤,只能在外部的声音中纠结、苦恼。
直觉退化,良知被遮蔽在以前物质匮乏的年代可能还没有呈现成一个社会问题,最多这个人一生没有活出自己的声音。但是在目前这个转型期,由物质匮乏进入物质富裕的年代,这个问题已经呈现成一个社会现象。一个比较明显的代表就是中国现在有很多动力缺乏的青少年,年龄从十几岁到三十几。这些孩子从小被过度引导走向成才,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直觉、兴趣、良知,但他们物质上从小又都不缺,这些孩子长大后会动力缺乏,然后又因为直觉的退化,从小主动满足自己直觉的行为严重缺失,呆在物质的舒适区又惯了,他们还很难改变。因为但凡有一条退种,他们都不会改。这个时候,恐怕作为家长的,只有放手,让他们自己苦够。
实际上,如果你的良知光明,直觉没有遭到破坏,没有乌云和尘埃的遮蔽,它在你遇事时给你的指引的声音犹如滚滚天雷。可当我们被物欲遮蔽后,它的声音虽然微弱,却仍然被我们听到。那么,问题就是这里,我们虽然听到了,却不遵循它的指引,这就是不能致良知了。
不能致良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我干脆听而不闻,一种情况是,我虽然听到了它的声音,可一定就对吗?我要好好考虑一下,正如王阳明所说,你思考的时候,已经掺杂了私欲,思考出来的结果可能是正确的,但那是歪打正着,大多是错误的,纠结的。为什么错误,无非是私欲让你迷失了方向。
我们举张学良的例子来说明,,张学良当年在东北有百万东北军,当日本人准备进攻东北军的消息传到他时,他魂飞魄散。多年以后,他在口述实录中说,他的第一感觉就是,不能撤,因为东北有那么多百姓,如何撤了,就是把家乡父老送进火坑。但他没有遵从第一感觉,他有很多私欲。他魂不附体的考虑了几天,在这些考虑中,他想到了生命,他的家底——东北军,想到真要和日本人打起来肯定会失败,一旦失败,他的家底就全没了,他在蒋介石那里腰杆子就不硬了。这种私欲的集合最终让他做出了违背良知的决定:不做任何抵抗,把军队撤进关内。
多年以后,他始终为这件事懊悔。但正如世界上很多人一样,即使给他一个重来的机会,把当时的场景复活,他做的决定和第一次还会一样。因为他的良知当时已被处界遮得奄奄一息了。
王阳明说得很简单,直觉、良知感知事物,判定事物,你只要照着做就行了。但实际上,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做法,真正能做到的人却是屈指可数。
好,下一个系列我们继续讲如何恢复我们的直觉,光复我们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