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好处就不细说了,读书是为了更好的写作,写作是输出,输出从何来,自然离不开输入,输入就是读书,只有库存足够了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
写作是很需要天赋,但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另外一条路就是读书,读书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看的书多了,自然就能动笔,动的笔多了自然就会写了,归根结底写作无非就是,无他,唯手熟尔。
记得刚看书那会,是三年前,那叫一个折磨,二十多个人挤在一个办公室的,聊天的有,打游戏的有,刷抖音也有,只有我一个人拿着一本教科书死磕,明明晚上睡足了,硬是几分钟犯困一次,脑袋总是晃来晃去,有时候看了半小时硬是停留在原地。后来我放弃了,只是放弃看教科书了,我底子太薄弱,在谋生的路上,我已经在没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了,但是我开始强迫自己看别的书。
那些很久没看过书的人,看书不需要给自己定目标,就是看,用最傻的办法,不需要结果,把看书当从一种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开始的话看那些简单点的书,别一开始就看那些难懂的书,否则你很快就会放弃。数量的话也是从少到多。
我看书就是凭着一种傻劲,别人一本书二个小时看完,我最少也要一个星期甚至更久,可是我始终在路上,因为我知道除了看书,别的成长方式都离我太远,这是我唯一能做到的,也是我必须要去做的。
我家里的书也越来越多,我看的书也越来越多,可是我看书的速度依旧很慢,我喜欢逐字逐句读,曾经也想报课程,入门阶段我就放弃了,速度是快了几倍,但是读了什么我完全不知道。
虽然我无法提升读书速度,但是有一些最近学到的方法分享给大家。
1、在安静的环境里读书
我就没有这种环境,上夜班的时候偶尔因为工作的事情,我必须暂时中断阅读。
回到家里要面对二个大人的喧闹,我父母是那种几十年如一日喜欢吵架的夫妻,最可怕的是他们怎么吵都吵不散,他们乐在其中,痛苦的人是我,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也是个大嗓门,只是我从不在外面表露出来,其实人是环境的产物,哪怕几十年如一日的习惯,换一种环境这种习惯这种秉性也可能消失。
读书也需要环境,在有些环境看书是享受,在有些环境里看书是折磨。
在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尤其是城市里,安静俨然成了一种奢侈品,我的梦想是有一天搬到20多层的楼房里去住,睡上一个不被快递员或爸妈喊醒吵醒的好觉。
安静的环境真的没有的话,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买一副好的隔音耳机,播放一些能让人沉浸在阅读里的音乐,以求达到高效不被打断的阅读环境。
我不是卖东西的,也别问我什么耳机隔音效果好。
2、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
我最近总是有一种错觉,这个世界那么大,却没有一块地方它只属于我,我的梦想就是在自己的房间里的衣柜里搞一层可以躺着的夹板,那里面有一个小灯,光线刚刚好,背靠的地方软软的,我可以在里面半躺着,翘着腿看书,没有人会来打扰我,不会有突然接到的手机消息,然后质问我,下班就不能找你吗?
对,一个只属于我和书的地方,无人打扰我,我只需要和书对话。
3、拥有自己的书,为什么要是自己的书?
那就在标题里找答案。
两种读书人,哪两种?
第一种是不拿铅笔读书的人,第二种是拿着铅笔读书的人。
有些人读完一本书后,很快就会把里面的内容忘记,从时间角度来说这是不划算的,用那么多时间看完一本书,收获了什么自己却不知道。这本书就被尘封在某个角落了,这对一本好书来说完全是糟蹋。
拿一只铅笔,看见重要的东西就圈起来,不懂的东西就做好笔记,比如某一个字你不认识也不懂是什么意思,今天你逃避了,下次遇见了你还是不认识,弄懂了,你就学到了,这是比较浅显的道理,但是我相信很多人都做不到。看见喜欢的句子划一条线,不要中断阅读,等读完之后再把它摘抄下来,我相信以后的写作的时候你肯定能用的上它。遇见一些引人深思的词句,你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思考,这样是不是有种与作者隔空对话的感觉,你的思想和作者思想的碰撞在一起。
完成以上几点,把你喜欢的作者的书籍全部买到家里,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里,在一个安静无人打扰的地方,是不是就像把作者请到自己的房子来做客一样?
读书最大的好处莫过于足不出户就能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能花最小的成本换取前人几年甚至十几年总结的经验。
我始终相信每个伟大的作者都实现了精神永生,他们活在他们写的每一本书里,我相信在书里,我定能打破时空桎梏与他们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