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会接受父母的教导,存在着一个前提:认可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讲,对一个人产生依恋,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原生关系的自然衍生,也就是说,新关系是原生关系派生出来的产物。这种方式最早出现在婴儿期,大多数婴儿在6个月大的时候,就会对陌生人表示抗拒,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让孩子信赖的父母和“陌生人”进行某种互动。比如,让孩子的妈妈和“陌生人”友好地互动一段时间,这个时候只要让婴儿在一旁观察即可,不用急于让婴儿直接和陌生人接触。慢慢地,婴儿的抗拒心理会逐渐减弱,直到最后,会愿意和这个陌生人接触。这是一个类似“友好介绍”或“打招呼”的环节,让孩子得以熟悉对方。当和陌生人愉快接触一段时间后,婴儿的依恋本能就会开始发挥作用了,他会主动和对方交流,愿意让对方照顾自己。在婴儿眼中,刚才还是“陌生的”成年人(比如父母的朋友或者保姆),现在已经得到了 “认可”,可以充当自己的看护人了。
从原生依恋派生出的关系,很少会反过来和原生关系发生冲突。相反,孩子很可能会因为这些派生关系,更加重视与父母的关系。
这些派生关系,为孩子创造了一个“基地外的安全保护圈”。这个保护圈不仅不会破坏基地,还为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搭建起了有力的屏障。
依恋产生的第二种方式,则是用另一种关系来替代原生关系。这种情况发生在原生依恋关系破裂的情况下。这时,孩子的大脑会发出指令,自动寻找相应的替代品——也就是其他能弥补空缺的人。作为替代品的依恋关系,基本是任性随意产生的,是偶然和混乱的产物。
依恋空缺,是指孩子的原生依恋关系出现了缺失,这是非常危险的情况,导致的结果也是完全无法预测的。在依恋空缺时就近选择一个人做航标,才是他们的头等大事。而太多父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替代的,开始的时候,可能只是在某些时刻被暂时替代,久而久之就会被永久替代。
与派生出的关系相比,这种为了弥补空缺而出现的替代关系,更容易与原生关系产生竞争。只有当同伴关系是从原生关系派生出来的时候,它才是最安全的。但不幸的是,大多数情况下,关系之间并不是因为有了联结而自然派生,而是因为空缺而被强行替代。
父母与孩子建立牢固原生关系,其中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借助依恋。
依恋同伴的孩子,从本质上讲是不成熟的,所依恋的对象也是不成熟的,但是他们同样需要航标,而这个航标只能由父母来提供,这点必须被看到。
教养发挥作用,需要三个要素:有需求的依赖者、愿意承担责任的成年人和孩子对成年人的正常依恋。
教养的权利是孩子赋予父母自然的权利,这样的父母很容易让孩子听话,听从自己的教导,也不需要任何的施压、斗争或者额外的奖励。很多时候,父母真正缺乏的,是教养的“动力”,这种动力不是爱、教养知识、专注力或者教养技能,而是教养的权利。
遗憾的是,父母往往无法看到这一点。他们总以为既然生养了孩子就自然是父母,自然有父母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