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公司总经理把财务部经理、物流主管、IT负责人召集起来,反馈中转库出现库存无法销售过帐情况;
R公司作为天元集团的独立核算事业部,除了部分集团外销售订单外,90%的产品是为A集团J公司配套的;
作为内部关系企业的R公司,与J公司的物流、财务结算管理大致如下:
1、J公司下达采购订单,R公司根据采购订单生产(通用产品适当备库),完工后入物流成品库;
2、物料成品库保管员根据采购订单交期,组织监督实物送货,帐面从成品库移至虚拟的中转库并打印相应移库单,由送货人员确认;
3、送货人员追踪J公司的入库单,物流成品保管员核对移库单及入库单后交财务;
4、财务根据入库单建立销售订单,从中转库交货过帐后开票,形成应收帐款。
理论上该流程是一个标准的业务流程,但实际操作存在较大的难度及弊端:
1、每天的采购订单较大,有上百以上批次的采购订单,这些采购订单是书面打印由保管员保管作为发货依据的;
采购订单有时是变动的,保管员手里的采购订单难以保证是最新版本的。发货时,采购订单与移库单存在不一致性。
2、移库单与采购订单不一致,无法保证移库单与J公司入库单的对应性;
由于运输距离等因素,J公司的入库单并非及时能返回,尤其出现不良品扣除,及缺数的情况,对应难度较大。
3、存在成品仓库帐面不准时,保管员直接移库至中转库的可能性,最终体现中转库库存积压现象;
实际情况变成了,因保管员手中的采购订单难以时时更新,并无发货控制权,而由送货人员督促保管员出库(J公司要货的信息慢慢由送货人员掌握);
实物发货即从成品库移中转库,入库单的跟踪并未落实。而中转库库存月度也难以清帐,日积月累出现库存亏损,J公司也提供不了更多的入库单给R建销售订单过帐开票。
这件事涉及中转库的实物与帐面、以及对方入库单的跟踪上,问题的焦点最后还是锁定在J公司下达的采购订单上:
采购订单是R公司生产、发货的依据;也是J公司入库的依据;
而J公司入库单是:R公司建销售订单、开票、应收帐款的依据(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