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听闻一个噩耗,一个相熟的叔叔家中大学刚毕业的女儿跳楼自杀了,还是从家中窗台跳下去的。以前看到过很多这种新闻,但都不如在现实中中听闻的来得震撼。
这位叔叔在谈及女儿的逝去时,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哀伤,但更多的是捶胸顿足说着不理解。他不理解对女儿这么好,找不到工作就好吃好喝在家里供着,只是每天催促她为自己以后做打算,去找工作,找个好男人嫁了,这能有什么不对?这都是当父母的一片苦心,为什么年轻人不能理解呢?为什么女儿一点都不体谅自己,每天和家人争吵,最后直接选择极端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听到他的不解,我想到了很多很多,想到了以前的自己,想到了很多老一辈人谈及自杀话题的态度。听到过的大多长辈对自杀这件事的看法几乎一致:“现在的年轻人抗压能力太弱了。”作为一个曾经陷入抑郁低谷的人,这个观点让我费解良久,最后始终无法接受。
那个姑娘为什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我无法探及现实原因,但她当时的心情一定是无助的。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年轻姑娘,未来还一片光明,她在毕业那会儿一定也努力去找工作了,甚至加入过考研考公大军,只可惜失败了,她的自信心一定所剩无几。家里人给予了她物质支持,但却没有精神力量,或许还用过“工作都找不到,你真没用”“天天只知道宅家里,要工作没工作,也不结婚,生到你有什么用”“你这个样子对得起我们吗,还不如不生你”(实际上,这种话我在现实中听过很多次)。她或许每天在这些话中迷失自己,渐渐觉得自己真的没用,和同学们一比,大家都找到了工作,自己却一事无成,自己从读书开始就样样不行,或许自己真的不该活着,不该给家里增添负担,不该给国家浪费粮食。日积月累那自卑与无助,她或许恨过一时父母,但也明白他们的苦心,可无法违背内心愿望去满足父母期望,习惯性的缄默让她与家人的沟通始终无效,所有的矛盾与痛苦,越垒越高。直接的导火索,大多是一场爆发式的争吵,或许有人说出了最不该说的一句“你怎么不去死”,这句话能冲破一切理智,莫名变成一句行动指令,纵身一跃,结束了一切。
我们确实生在了一个好时代,尤其是优渥的物质条件,便捷的交通与发达通讯;但我们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孤独与精神压力高强的时代。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既占据了家庭的所有宠爱,也承托了家庭的所有希望;我们在孤独中长大,父母在忙碌的奔波,懂事的小孩从不言苦,只是把所有苦与泪藏在心里,希望满足父母多有期望,希望他们的辛苦有所回报。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与上一辈人的交流方式,只报喜不报忧,打通的电话永远只有几句吃饱穿暖,注意身体,便无话可说。
学校的教育只教会我们去竞争,去衡量效益,没有教会我们怎么去沟通,怎么调节情绪,怎么保持心理健康。大多人也没有心理健康管理的意识,有意识的人也因为高昂的价格望而却步。一个又一个小的情绪问题,聚沙成塔,终有一日会变成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何化解消极情绪,除了寻求专业帮助有无其他方法。我不是很确定,但我确实从那段低谷中走出来了,那段时间读了大量的书籍,汲取了足够的营养,去学习心理学,用心理学的术语来给自己的行为定性(从当局者变成旁观者),自己给自己赋予价值,肯定自己的每一次进步,活着得有盼头(生活的希望)。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家人或朋友的支持与鼓励,群居动物一旦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就能从中汲取力量,化为己用。总的来说,就是和外部世界建立联系,多从宏观上来思考,就会感觉自己没有被世界抛弃,少些无力感,就会多一些活下去的勇气。
当我们年轻一代从儿女转变为父母的时候,要避免将以前家庭的无效沟通方式带入新的家庭,更要重视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
当然,如果真的出现情绪异常,建议立即就医,或是身体疾病,或是精神压力,两者都不可轻视,万不可为了省钱自己扛,因小失大。
以上仅限个人观点,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