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3点醒了一下,看着时间还早,就想再睡一下。结果就睡到了以前的时间点。
不过,按以前的正常的生物钟起床,真的很舒服。
今天学习时,我上完一趟厕所,就不想学习,就又忍不住看短视频。这的确有模糊的问题存在。
我之所以上厕所,就是要学很难的东西,自己想做也不想做,很纠结要不要在这样问题上浪费时间,我当时没有做决定。
就先去了一趟厕所,可以让自己晚一点做决定,这一来回,就一点学习的心都没有了。
因为要学习,就要先做选择,放弃还是不放弃。如果放弃,那自己要接着干什么呢?自己也没有想好。如果不放弃,自己还要面对那个难题,也不舒服。
这两个选择,对自己都没有明确,其实自己都不想选,就一直看短视频。逃避虽然不好,但是自己总是会无意识的开启逃避模式。
当下午,想到上午所做所为,还是会想忍不住的指责自己,这个老问题,怎么又犯了什么的?我只能先安抚自己的情绪。
我这么习惯去指责自己,是因为小时候灌输了许多学习的概念,比如学习就要认真;学习就是辛苦的,不吃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就是难的,需要克服的;别人的成功,都是吃过这样苦才成才的。
学习是痛苦的,好像是一件合理的事情 。自己在学习中不吃苦,那才是不正常的。即然是正常的,别人可以吃苦为什么自己做不到。才会更加认为,指责自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即使我现在有意不去指责,但在犯错时,还是会忍不住去说自己。
但同时,也有很多人在说另一种观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喜欢才能让人长久的坚持下来。我突然明白“兴趣”指的是什么了,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感觉。我现在更愿意理解为,这件事情可以让自己开心或者有可能让自己开心。
在之前的书中让我明白了,在人的感性和理性中,感性要远远大于理性的。要做一件事之前,就好比要通过两扇门。第一扇门就是感性,如果感性喜欢这件事情,感性会很积极把这件事情送到第二扇门,并且会督促理性,感快去完成这件事情。而且还会经常性的加塞,有很多理性认为该做的,都要为感性认为喜欢东西让路。
如果这件事情,感性不喜欢,它就会消极和排斥,就会拦在第一扇大门之外,理性如果还想做这件事情。两个情感就会发生冲突。理性不仅要安抚感性,让他不要这么排斥,不然就像以前那样不顾感性,强硬冲破第一扇大门,强迫自己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完全站在感性的对立面,自己对抗自己,非常的痛苦,但同时也不会产生任何的质疑,学习好像本该是这样的。所以自己感觉还没干什么,就感觉非常的累。
就像是一个小孩对抗一个大人,可能在看不住的时候,大人会妥协几次,但是一定会想办法,让小孩放弃这件让大人讨厌的事情。
这样的话真的很难坚持下来。下次还要发生相的事情,感性就会有所准备,会使出全身的力气,去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自己每次想做这件事情时,就会越来越难,很难开始。
但是话说回来,生活中,不可能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还有很多不感兴趣的事情,又如何让感性心甘情愿的打开那扇门呢?愉快的接纳这件事情。
就要培养自己的兴趣,我对这句话也有了理解。可能这件事情,感性开始不开心,不喜欢做。但是每次做之前,和自己沟通好,虽然不会一下子达到喜欢的程度,但最起码做到不排斥。让感性和理性是统一的,而不是互相消耗。
当这件事情自己会了,有了成就感,产生了正面的情绪之后,就不用每次费劲的和自己沟通了。感情产生喜欢的兴趣,就就自动去做这件事情。
关键是培养兴趣的过程,都是强制的,难受的,被迫的。比如,孩子被妈妈逼着写作业;哭着弹钢琴;逼着自己减肥;逼着自己去学习……好像要得到一个好东西,就必须要吃苦。
其实培养兴趣的这个过程,可以不用那么的难受。不是也有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之类的话,其实都是先让感性同意做这件事情。
我以前我也说过,让自己喜欢上学习,学习才不会这么累。现在我更明白“喜欢”是什么了。让自己的情绪可以在学习产生开心的感觉。
这个虽然很难做到,但是每次都痛苦的学习,不难吗?
不管做什么事情,还是先想办法让自己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