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指出:3-6岁是孩子性格形成、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通常被称作“潮湿的水泥期”,这也是孩子可塑性最强的时期。
要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规范,遵守社会规则的人,父母可以在孩子可塑性最强的时期,给孩子立规矩,划界限。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父母越早给孩子划界线,孩子就越能把握行为的“度”,不会因为屡屡“越界”,而影响亲密关系的建立。
很多家长也都会给孩子设定界限,但一般都家长都是这样设立的:“吃饭时不要看手机”“说了多少遍了,不要在墙上乱涂乱画”“快去睡觉,已经快11点了,再不去睡,明天就起不来了”......
可是,家长们也都会发现,这样的界限,孩子们往往不会主动遵守,他们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战我们的忍耐极限。
实际上,不是孩子不愿意遵守界限,而是家长划定界限的方式方法,让孩子不愿意接受。
在《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里,作者说,设定界限的经验法则:是界定你自己,而不是界定孩子。而家长界定的,往往是孩子。
比如孩子在家里听音乐,把声音开得很大,你听得很烦躁,而孩子却乐在其中。你在情绪爆发之前,忍不住提醒孩子,“你的声音太大了,把声音关小一点。”
这样的提醒,其实就是在界定孩子。如果用界定自己的方式,我们就会这样讲,“我觉得音乐声太大了,我想请你把它关小一点。”
界定自己就是把自己的感受描述出来,然后提出要求。
比如周末带孩子去游乐园玩,快到中午了,孩子还是不愿回家,这时我们就可以这样说:“快到中午了,我已经很饿了,我想要回家了,你再玩两分钟,我们就回家吧。”
设定界限,一般都以“我+陈述句”这样的句式去表达,因为这种表达,没有人可以反驳你,也就不会与孩子陷入输赢之争。
设定界限,我们尽量不要用负面的语气说话。
比如孩子在墙上乱涂乱画,用负面的语气,家长就会这样说:“不要在墙上乱涂乱画。”
而正面的语气,我们可以这样表达:“我想请你在纸上画画,墙壁不是用来画画的,纸才是。”
设定了界限,就要坚持贯彻执行,说到做到。
比如孩子拿键盘玩具去打人,我们可以说:“键盘是用来玩的,而不是拿来打人的,你如果再这样,我就要拿走键盘了。”
如果孩子还是不听,这时我们就要真的拿走键盘,让孩子知道,你是个言出必行的人,他以后也就不会用“坏”行为,一而再再而三地试探你的底线。
设定界限时,说话要温和、冷静、坚定,而不是情绪失控地指责,说一些空洞的威胁。
比如说:“下次你还这么晚回家,我就不再让你进这个家门了。”这样的威胁,对孩子来说是无效的,而且说得越多,孩子越不把你当回事。
如果这样说:“看到你这么晚回来,我很担心你,我需要你赶在十点之前回家。”这样的话孩子往往能听得进去。
在《规矩和爱》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没有规矩的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敬畏;在没有爱的规矩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自卑。只有在规矩和爱中长大,孩子才能学会自信与谦卑。
愿我们都能学会用爱的表达,给孩子立规矩、划界线,让孩子自信、阳光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