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白的豪放不羁、超凡脱俗不同,苏轼的人生,真情、真爱、真入世。
拿到这本《人生如逆旅,还好有苏轼》,我就知道,它可以拯救芸芸众生那些莫须有的矫情、低落和颓废沮丧。正如学者朱刚所说:每一个中国人,若认真审视自己的精神世界,必会发现有不少甚为根本的东西是直接或间接的来自苏轼的,称他是中国人的灵魂工程师绝不过分。
书名:《人生如逆旅,还好有苏轼》
作者: 为你读诗 / 湘人彭二 / 符殊 / 朱卫东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苏轼的人生,好像很多努力上进而又坎坎坷坷的普通人。千百年前苏轼热爱的,和千百年后我们的经历的,似乎,是同一个世界。而他为什么能做到在一生不断的颠沛流离中依然保持着一颗期待的初心呢?
从这本书中,我读到的,是苏轼的真性情。虽时运不济,却一直在为改变付出努力。
01此心安处是故乡,随遇而安对他乡似故乡的爱
1079年,苏轼被贬黄州(如今湖北黄冈),彼时的他穷困潦倒,生命脆弱到不知何时会在异国他乡被无形的手夺走,悲哀之中写下《寒食雨二首》,然后,沮丧过后他并么有颓废不振,逆境求生的他并没有绝望,在黄州的那些年,他扎根这片土地,将这片“他乡”耕耘成“此心安处”的故乡。
在人生最低谷,他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流传千古的文章,在这里成为了“东坡居士”,在这里,虽然被打压、朝不保夕,但仍然不忘救助百姓于水火;在这里,他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自我成长,一次思维转变,一次逆风翻盘!
最后一次被贬,去了海南儋州,时年六十二岁的苏轼,已是迟暮之年,居无定所,只能跟儿子一起在一片桄榔林盖起几间茅舍,凭着逆境求生的惊人毅力,他带头劝学、劝农,让当地人不要迷信巫术,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思想和文化、技能传入到海南。
苏轼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五)》最能表明他在异乡时的心态: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河山。”
是呀,苏轼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每一次异乡,又能去哪儿呢?何况,这里也有许多比故乡更美好的事物,那就既来之则安之吧!
0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因时空和生死被阻隔的爱
说起苏轼,不得不说那首感人肺腑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与妻子王弗伉俪情深,结婚十年王弗不幸去世,十年后,颠肺流离的苏轼梦见妻子,梦见在老家温馨的家,写下这首千古名著。她对妻子真挚的感情,不因时空和死亡被阻隔。这就是天性率直、真情流露的苏轼。
最近火热的电影《消失的她》,让单身女性庆幸,让恋爱中的情侣备受考验,让已婚人士重新反思感情,可以说是牛鬼蛇神般的反射效应……不得不让人反思:现代人怎么了?现代人的感情怎么了?现代人的大脑怎么了?
如果觉得负能量太多,觉得生活看不到希望,那就来读读苏轼吧!你会发现,用真心、真性情,这个世界还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去信仰、去追随、去爱的。
03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无私的兄弟之爱
苏轼的诗集中,有一个出现频率非常高的名字:子由,这便是苏轼的亲弟弟苏辙。
苏轼与苏辙,可谓是兄弟之情的典范,苏家一门两个进士,兄弟二人在思想上、见识上、立场上,都十分相似。
苏辙对哥哥苏轼,是无怨无悔、惺惺相惜的爱。每一次苏轼被贬,苏辙都会被牵连,每一次也是他帮哥哥安顿家眷,苏轼被抓到御史台的大牢,苏辙为营救哥哥,上书愿削去一身官职替兄赎罪。
可以说,苏轼的一生是怎么渡过的,弟弟苏辙的一生,也是如此。
兄弟二人,既是一门二兄弟,又是幕僚,更是互相理解,甚至彼此的知己。两人有生之年频繁书信来往,苏轼在颠沛流离途中遇到的艰难困苦、奇闻趣事、美食佳肴,都会书信与弟弟分享,而弟弟沉浮官场的胸臆,人生境况的起伏,都与兄长诉说。二人互相扶持,互相鼓励,生前“夜雨对床“,死后也葬在哥哥旁边,“长叙此生”。
正如《宋史.苏辙转》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犹, 近古罕见。
苏轼在《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写到: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这是对兄弟二人关系、感情最真挚的描写。
如果说,李白是展翅翱翔的大鹏,那么,苏轼应是守望尘世的一轮明月——无论世道多么沧桑,他都能与之共存。如本书序言的主题:苏轼以及我们热爱的那个世界——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他依然爱着生活,就如明月,山河几易,始终如一。
如果你正处逆境,那么请来读读苏轼吧,那是一个能让你自我拯救的灵魂。